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催生了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培育和发展,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创造着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当今时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生产力要素条件、组合方式、发展路径、配置效率均发生着重大变化,迫切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占领技术与产业发展制高点、提升发展引领力的现实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但同时也存在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强调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加之地缘政治发生波动,对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造成深刻影响。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刻演变,同我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历史性交汇,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也成为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机遇。与此同时,产业变革机遇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载体与条件。我国在产业体系、人才资源、市场规模等方面已经拥有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历史条件,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实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逻辑整合。把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要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科技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技术革命是产业革命和生产力飞跃的动力源泉。回顾生产力发展史,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分化、优胜劣汰愈发明显,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特别是通过历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可以发现,生产力的跃升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突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的载体,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科学技术需要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要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加强科教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要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模式,畅通科技研发、中试、市场一体化通道,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精准快捷通向生产线,转化为优质生产力。要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通发展机制,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拉动、互为牵引,实现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明确方向、提供实践载体,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因地制宜是各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道。新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导致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区域性、条件性和基础性差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具体分析和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发展现实、发展潜力,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努力解决当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存在的短板问题;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面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确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要用新技术改造赋能新质生产力区域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力,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陕西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富集,创新综合实力雄厚、工业体系完整,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利条件。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一是要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大增量”。要紧扣制约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突出问题,围绕创新要干什么、谁来组织创新、如何支持激励保护创新等,持续深化改革攻坚。持续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沿性科技创新奠定基础。高位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更多“国之重器”。持续推进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陕西路径。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二是要推进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新产业生成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上。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总牵引,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构建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链长制”为抓手,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要注重发挥前沿技术增量器作用,以前沿技术创新催生未来产业、以硬科技交叉创新衍生未来产业、以颠覆性技术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加快布局一批产业创新集聚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三是要持续不断塑造科技创新生态“软实力”。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发挥好秦创原总平台和“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创新“链长制”“揭榜挂帅”等体制机制。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落实好新一轮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力度,以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四链融合”优化创新生态,不断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作者:张首魁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