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数字经济活力 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人工智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伴随着人类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西安相继出台了《西安市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西安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计划》《西安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规划了西安数字经济发展的路径。目前,西安大数据企业已达4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300多家,各类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2600多家,拥有国家第13个超算中心,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纷纷落户西安,形成了以软件(数据)应用开发产业为轴,时空大数据产业、数字内容产业、计算产业和数据安全产业纵向延展的“一横四纵”核心产业发展格局。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数智化时代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产业创新的根本路径,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伴随着DeepSeek、Manus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横空出世,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迅速跃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扩大5G规模化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其在促创新、扩消费、稳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落实“人工智能+”行动的要求,西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024年,西安投入研发经费667.94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5.56%,居全国第3位。产业融合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在制造、医疗健康、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西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制造业领域,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的数字智能化工厂是西安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缩影。通过应用数字孪生、黑灯生产等核心技术,法士特高智新工厂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和能源消耗的降低,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在文化旅游领域,通过“智见未来”西安数字文旅创新大赛,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推动AI、XR等前沿科技落地文旅产业,打造西安数字文旅产业生态,加快形成解放路数字经济聚集区、莲湖数字出海产业园等。2024年12月,以“数联丝路、融合创新”为主题,聚焦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和数实融合的第五届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在西安成功举办,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领域的14个数字经济重大项目集中签约,这种全方位的产业布局,不仅提升了西安的数字经济竞争力,也为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展望未来,西安作为全国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人工智能+”行动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人才资源。西安在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优势,有利于更快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加持,为西安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当然,从现实出发,西安与部分发达地区相比,面临着跟进前沿技术动态、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上的挑战,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智能化转型中面临技术门槛高、成本大等痛点,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提供资金补贴和技术支持,同时,要鼓励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开发技术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作者:杨洁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