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校声音 > 正文

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11 09:30:21     来源:《陕西日报》(2025年07月11日) 分享到:

QQ截图20250711095311.jpg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低空经济涵盖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飞行器研发制造和运营服务等多个领域,具有创新要素密集、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广、带动效应强等特点,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有助于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陕西要积极发挥自身在航空产业、无人机产业和军工科教等方面的多重优势,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低空基础设施是支撑低空经济发展必备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设施,是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快速发展、辐射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点。要发展低空经济,需对相关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造,包括满足不同运行场景的机场、起降点和维修站等地面设施网,系统完备的通信、导航、气象、监测等低空信息保障网,以及具备全域数据共享能力的低空飞行服务网。从低空经济产业链来看,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低空制造和低空保障、下游应用场景都需要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为支撑。例如,利用数字技术搭建的低空感知层可以整合来自不同低空飞行器载荷传感器和数据源的信息,更为精准地进行监测分析和安全预警,确保关键指令和状态信息瞬时无损传递,避免因通信中断和传输滞后导致的各类安全隐患和事故风险,为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当前,数实融合已驶入“快车道”,推动低空经济行稳致远,迫切需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是优化低空起降设施布局。坚持安全发展,以运行服务、场景服务和产业服务等为重点,加强监管,促进数据交互和系统衔接,优化低空垂直起降点布局规划。二是完善低空航线基站设施。提升低空航线沿途通信基站建设水平,构建机载惯性导航、卫星导航、信号增强设施等的组合导航,提升城市气象预报精度和低空监测、预警能力。三是提升低空数字基础设施综合利用效能。健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的同时,协同推进通信导航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数字化治理。陕西紧抓战略机遇,成立了陕西省低空空域协调管理工作专班办公室,并由多个部门协同发力,先后编制和印发了一系列工作方案与实施意见,为发展低空经济打下良好基础。


       要强化创新协同联动。协同联动有助于打破既有藩篱,促进不同领域的生产要素相互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效。创新主体对数据、信息、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优化重组,能够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创新和生产力跃迁。在数字化背景下,低空经济涉及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模式等多维度创新要素的调配与重组,需要充分发挥协同联动机制的作用,提升这些要素的配置效率与创新效能。


       当前,低空经济整体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借助数字技术,推动创新主体协同联动。一是推动企业内部数字化协同管理。鼓励企业积极部署数字化整体战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模式,打破内部壁垒,成立跨职能的管理团队,促进资源高效整合。二是靶向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针对低空经济领域的关键环节和高附加值产品,建立补链延链项目库,招引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数字化程度高的项目,通过“链主”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拉升配套企业的数字化能力。三是推动多主体数字化协同演进。支持位于低空经济产业链中游的装备制造类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引进数字化程度高的关键配套企业,联动推进产业发展。


       要加强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本供给。人力资本是知识创造与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有效的人才培养能够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显著增强经济增长的边际收益递增特性。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低空经济作为知识融合性强、技术迭代快的新兴领域,其对具备数字素养、专业知识扎实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尤为迫切。系统加强新型人才培养、优化人力资本供给结构是契合产业数字化发展要求、加速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的关键一环。


       低空经济蕴含巨大的发展空间,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尤其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亟须建立适应数字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多元教育主体在智力资源供给方面的联合优势。依托数字化研发中心、智能制造研究中心,有效整合区域科教资源,联合高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教育主体,打造目标明确、成本集约、规模化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以赛促学,精准培养数字化技能人才。通过省级或省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大赛,设计与低空装备制造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生产流程高度契合的竞赛项目,加速培养满足企业智能化、数字化生产需要的一线实战型技能人才。三是加大对关键人才的培养力度。根据低空经济数字化发展需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建立动态更新的低空领域年度紧缺人才数据库,定期发布权威需求报告,并对人才培养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与持续优化。


       要深入推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能够增强产业互补性,有效激发产业升级动力。低空经济是涵盖高端制造、交通运输、运维服务、精准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经济系统。通过数字赋能、技术创新与多个行业场景应用相结合,能够不断重塑产业模式并创造新增长点。


       在数字赋能中,要强化系统耦合,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及细分领域之间的衔接与融合。一是完善产业融合政策体系。优化相关产业的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重点加强数据治理、标准互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关键领域的政策设计。二是提升产业组合形态下的融合效能。鼓励低空领域龙头企业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推动数据要素与资本、技术、人才等传统生产要素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深化跨产业协作关系,加快形成产业生态,全面提高产业融合度与竞争力。三是构建产业融合探索机制。围绕低空经济发展需要,深化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的拓展应用,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开展多元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甄选和培育一批低空经济领域数字化程度高的标杆企业,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和融合路径。


       作者:杜娟 田润境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 东南大学

   

郑重声明:本网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我们将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

版权所有: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陕ICP备07500574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西路119号邮政编码: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