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当前,陕西正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国有企业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在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以制度创新持续激发企业活力
强化顶层设计和责任落实,明确制度框架和治理主体责任。陕西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明确省属企业推行“一把手”负责制,将科技创新列为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首要职责,强化董事会决策和监督,确保创新驱动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陕煤集团、陕西有色金属集团等龙头企业制定了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了创新工作的组织保障和责任链条。
优化创新政策支持体系。陕西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出台支持创新“20条举措”及配套细则,推动研发准备金制度试点落地,强化企业研发投入的制度保障。2022年,陕西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226.9亿元,同比增长38.5%;研发投入强度1.41%,同比增长0.28个百分点。
完善企业创新的考核、激励机制。围绕创新建立多维度、差异化的考核体系,将成果产出、转化效率和技术突破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推行分类评价、长周期考核,对创新项目实行容错免责机制,激励企业敢于创新。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稳定和吸引科技人才的重要载体,是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抓手。
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关键技术攻关。陕西国有企业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重大需求,牵头布局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试转化一体化的创新体系。近年来,陕西省属国有企业已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33个、省级平台219个,承担原创技术攻关62项。中国西电集团高压电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延长石油集团累计投入研发资金625亿元,建成33个创新平台、3个中试基地、2个科技产业园,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创新市场化运营模式,提高平台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运营,引入产业投资和科技金融等要素,提升创新服务和成果转化效率。以秦创原公司为代表,陕西搭建政府、高校、企业、机构多元参与的市场化运营平台,有效整合科创资源,形成平台带产业、产业促平台的良性互动局面,为新兴产业培育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创造了良好条件。
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
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路径。
一是建立多元协作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要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打造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创新联合体。法士特联合高校和产业链企业搭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实现研发、生产、应用的一体化推进;陕煤研究院与全国7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
二是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要支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高效转化。2023年4月,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成立了有色研究院,借助国有资本与来自高校等单位的研发团队合作,打造全新的创新平台,孵化新的产业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创新协同模式和决策机制。推广“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定制研发”等合作模式,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与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建立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吸纳企业家、技术专家参与,确保科技创新政策和项目更贴近市场和产业实际,形成多主体参与、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是第一资源。完善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充分释放创新潜能。
一是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增强科技人才获得感。建立以创新价值和贡献为导向的分配机制。陕煤集团实行研发人员岗位绩效与项目成果联动的激励机制,激发了技术骨干的积极性和归属感。延长石油集团实施以创新贡献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分灶吃饭”等薪酬改革取得了“干得好、分得多”的正向激励效果。
二是推动“揭榜挂帅”和项目激励,加强技术攻关。打破唯职称、唯学历的评价束缚,探索“项目制”“赛马制”和“揭榜挂帅”等攻关机制,激发一线科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法士特建立技术攻关“揭榜”榜单,吸引技术骨干竞标重点项目,激发了青年工程师敢闯敢试的热情,形成了“以赛促研、以研促用”的良好氛围。
三是建立支持全面创新的人才制度体系,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从引进、培养到留用构建全链条的人才支持体系,支持企业设立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工作室等载体,为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搭建成长平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博士后工作站,为技术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推出“科研+工程”双通道晋升机制,打通研发人员从技术岗到管理岗的成长路径,增强人才集聚效应。
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核心竞争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陕西国有企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聚焦煤炭、石油天然气、化工等传统优势领域,系统实施智能矿山、绿色工厂、数字孪生等工程,加快设备更新与工艺优化,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健全智能制造体系,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是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聚焦半导体光电、新材料、卫星通信、氢能装备等重点方向,推动“国企+科研院所+高新企业”联合攻关机制,打通技术链、资金链与应用链。通过“母基金+子基金+项目资本”体系,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一批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和链主企业。
三是完善“8+9+N”产业体系支撑机制。统筹推进“8大传统产业+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N个未来产业”协同布局,健全重点项目培育、创新考核和多元资金支持机制。落实“一企一策”主业拓展路径,支持企业布局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和产业创新联盟,构建上下游联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新型产业生态。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陕西国有企业实现“换道超车”、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
要主动把握全球科技演进趋势,聚焦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合成生物、新能源材料等战略前沿领域,强化技术风口动态研判与应用场景系统谋划,科学编制未来产业发展路线图和技术演化图谱,增强产业布局的前瞻性与战略性。同时,要加快构建未来产业孵化转化的制度体系。依托秦创原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场景验证与产业落地,强化“揭榜挂帅”“场景首用”等机制探索,推动从“技术策源”向“场景牵引”转变。支持设立未来产业专项基金,畅通企业、院所、资本联动机制,加快实现前沿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落地。
强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是陕西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要坚持制度创新、平台赋能、协同融合、人才激励和前瞻布局系统发力,持续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陕西力量。
作者:张品茹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