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院组织师生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夏初,研究生院组织2023级军事学研究生、部分教职员工,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实践教学,开启一场叩问灵魂的寻根之旅。
初心——回望历史,感受信仰的力量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四•八烈士陵园纪念碑,“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9个大字烫金镶嵌,威严矗立。全体人员列队碑前,高举右拳,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碑前,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已30余年的郭修起讲述一位位烈士的英勇事迹。博士学员范霖动情地说:“作为新时代青年,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将对烈士们的敬仰与感思化为奋斗的力量,才能‘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故事,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革命旧址前,带班教师带领广大学员重温延安精神。详实的史料、朴实动人的语言,触动着在场的每个人。
触动——研战谋胜,领悟教学的本真
教学中,学员们围绕“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强军兴军伟业我该如何作为”展开热烈讨论;导师和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思索探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问题的答案。
抗大革命旧址前,大家聆听着抗大师生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攻坚克难创建起“窑洞大学”的故事,深受感动鼓舞。
此次实践教学活动,学员们通过专题教学、实地参观、互动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照进现实场景;把‘微党课’课堂开在昔日革命旧址前,沉浸式感受延安革命时期的艰辛岁月;以“强军之要”“胜战之道”等为主题展开激烈讨论,不断校正研学方向……
立德树人,为战育人。近年来,研究生院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把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渗透落实到教学培养的各个环节,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军事人才”“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胜战型人才”等重点问题,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跟进校正培养方向、不断完善培养体系。
出发——重整行装,续写胜战的荣光
来到革命旧址群,毛泽东同志曾经辗转居住的窑洞中,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面土墙、一张土炕……
“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我党的政治本色,教育和影响着广大军民,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如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持续深化政治整训,永葆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研究生院领导表示。
在梁家河,看到当年延川县委对习近平同志上交10次入党申请书的批复函,硕士学员周天宇深受触动。当天,他在笔记中写道:“军科研究生学习生涯,既是我们人生的落脚点,也是出发点。今天,我们投身的每个岗位、研究的每个课题,不都是我们每个人的‘南泥湾’‘梁家河’吗?只要敢于吃苦、奋勇争先、博学精研,强军目标一定会实现!”
重回延安,朝圣精神高地,寻根军魂信仰。
难忘延安,赓续红色血脉,坚守初心本色。
新的时代孕育新的精神。我们坚信,在延安精神强大力量的提振感召下,新时代的军科学子必将不负重托,怀揣着内心的全部热情与力量,大步迈进新征程,奋力续写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历史与荣光!
撰稿: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