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变化、学思想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中青二班赴宁德开展教学活动
10月13至17日,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中青二班按照教学计划,踏上了福建省宁德市这片充满故事的热土,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教学活动。此次活动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的工作历程,通过理论授课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们深刻学习和领悟“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水滴石穿的工作精神、摆脱贫困的工作思路以及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宁德,曾是“老、少、边、岛、穷”的代名词,9个县中有6个是贫困县。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此任职期间,踏遍了闽东大地的山山水水,深入了解宁德的区情、社情、民情,提出了“弱鸟先飞”“念好山海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等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为宁德摆脱贫困、实现发展指明了方向。30多年来,历届宁德市委、市政府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的优良作风,不懈奋斗,使宁德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宁德,经济总量从全省第九跃升至全省第五,2022年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列,GDP增速连续4年位居福建省第一。同时,培育形成了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4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地标,昔日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已华丽转身为“黄金发展高地”。
中青二班的现场教学首站来到霞浦县。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曾给上访群众带来极大困难。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制定了领导干部下基层巡回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并带头下基层接访,将“上访”变为“下访”,后来这一做法完善形成了“四下基层”制度。当学员们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下基层接访,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都深受触动,认为这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也让我们明白,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主动走到群众中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下党乡是现场教学的第二站。习近平总书记任职期间先后3次到下党调查研究、现场办公,总书记的足迹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中,还深情提及“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听着当地老人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三进下党”的故事,仿佛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不辞辛劳、深入基层的身影。这里的变化让学员们真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所带来的强大力量和深远影响。
随后,学员们来到福安社口镇坦洋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时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党建联系点。他先后4次到这个古老茶村调研,鼓励当地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对坦洋村茶叶产业的关心和支持,让学员们看到了他立足当地产业现状推动经济发展的智慧。“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这句深情的话语,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与当地群众的深厚情谊,也让学员们明白,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群众的情感放在心上。
学员们前往福鼎市,学习从“摆脱贫困”到“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走进宁德时代和青拓集团,了解现代产业发展的蓬勃态势;赴福州市委党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为福州市量身规划的“3820”战略工程实施情况,并在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感受“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精神。学员们还专题学习了“四下基层”的实践与探索,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并自学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专著《摆脱贫困》。
通过紧张而充实的学习,学员们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切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真抓实干的责任担当。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此次教学活动为契机,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积极践行“四下基层”这一重要法宝,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学思想悟伟力,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立足岗位躬身抓落实、积极办实事促发展的具体行动,为陕西地方经济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撰稿:何为超 摄影:何为超 编辑:路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