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第二十二期名家讲堂成功举办
11月30日下午,由研究生院主办,哲学教研部承办的第二十二期名家讲堂,在学苑宾馆502教室成功举办。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李友广教授作客“名家讲堂" ,以“周秦之变与儒法治国模式的新构建”为题,为我校硕士研究生作了一场精彩生动的讲座。讲座由哲学教研部主任刘永青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针对宗法秩序下如何加强君权的问题,孔子、孟子凸显了强宗法化的治国模式,并对制度层面的礼加以情感化、心性化的阐释。之后的荀子则通过援法入礼,突显了礼的工具性与政治性。到了韩非子时,针对儒家的宽缓之政,提出了去宗法化的认识。
第二部分是“周秦之变背景下宗法化面临的困境”,李友广教授通过分析殷周之际社会的剧烈变化,指出当时的宗教神权政治向宗法伦理政治的转变,周代保留了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关系,而随着平王迁都,宗法伦理原则发生动摇。
第三部分是“孔孟强宗法化治国模式”,孔孟通过对强调宗法伦理原则,并进一步将宗法伦理价值加以政治化的处理,从而对参与治国的“士”产生了新的定义:即将道德修养、道德伦理与政治治理相贯通。
第四部分是“荀子弱宗法化治国模式的构建”,荀子援法入礼,王霸并重,在尊君权的同时,表示君王是德性与政治的合一。而荀子对礼的改造,强调了礼的现实政治功能,即在凸显礼的工具性的同时,弱化了理的情感性、伦理性。但是在荀子这里,宗法伦理并非一无是处,还是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然而到了韩非子那里,则是基于对人的欲望的理解,在治国模式上坚持了去宗法化(去道德化),至于韩非所谓的“公法”,则代表了君王的意志。
通过对此次讲座的聆听与学习,我校师生对于周秦之际儒法之间的治国模式有了更加深了的理解。讲座最后,李友广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细致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分享了自己进行学术研究的心得方法。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陈祎舒 编辑:李雅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