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委党校“课堂+”赋能增效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
近年来,商洛市委党校紧扣“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使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聚力打造“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形成干部教育培训新路径,赋能增效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
“政治课堂+实践研学”:用好优势资源,锤炼忠诚担当。聚焦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商考察宝贵财富,深化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合作,开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看变化悟思想”实践研学,打造精品研学教学线路5条,引导党员干部牢记领袖嘱托、感悟思想伟力,培训学员800余批次4万余人次。一是“国之大者”生动践行。在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国之大者”,党校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开展“铭记‘秦岭之训’胸怀‘国之大者’”实践教学,通过重走足迹、重温讲话,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小木耳·大产业”深入人心。在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小木耳·大产业”的柞水县金米村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现场教学,通过与致富带头人座谈、课堂讲授,深刻感悟“小木耳·大产业”蕴含的为民情怀和产业富民路径,激发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三是“两山”理论赋能发展。以“国家级生态文明村”、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定的“最佳旅游乡村”柞水县朱家湾村为样板,打造现场教学点,开发教学专题。立足全国唯一“中国气候康养之都”、西北地区唯一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优势,打造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文旅康养融合、秦岭博物馆和丹凤葡萄酒、洛南核桃产业发展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现场教学专题,通过项目参观、现场讲解等形式,生动诠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蕴含的殷殷嘱托和期望。
“理论课堂+数智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激发教学活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理论教学。一是“双线”教学提升课堂效果。建成配备智能录播系统的现代化智慧教室,打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完成录制高清精品理论教学课程80余门,有效解决优质课程留存与共享难题。在县处级进修班、中青班等基本培训班次中全面推行“线上资源导学+线下深度互动”模式。二是上下互联共享优质资源。借助“云视讯”构建省市县党校联动的教学资源共享桥梁,市县党校“同上一堂课”,有效解决县级党校优质师资不足、优质课程不多的问题。三是技术赋能教学方式变革。打造多功能培训教室,开展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应用、网络舆情处置、应急处突演练等实操课程,促进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深度融合。
“党性课堂+红色基因”:深挖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打造省市红色教育基地5个,开发红色教学专题56项,5项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好课程)。一方面,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严格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中党校应当把党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常修课的要求,以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一个中心,以中共党史、本地党史为两条主线,以不同的切入口精心打磨党史教育专题20个,在各类班次中强化党史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本地党性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土地革命时期红二十五军程子华、徐海东等长征途中创建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等建立的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等革命遗存的丰富内涵,打造袁家沟、北宽坪、洛惠渠等红色教育基地,用好用活全国劳动模范刘西有和一生致力于“南茶北移”的全国劳动模范、“三秦楷模”张淑珍事迹,深度开发现场教学专题,让红色资源和模范事迹成为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不断延续。
“能力课堂+研究成果”:锚定发展所需,积极建言献策。推进教研学咨一体化,开展应用性政策性研究。一是聚焦发展之要精准选题。商洛全域地处秦岭腹地,绿水青山正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党校围绕服务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聚焦绿色发展,组织全市党校系统课题立项60项。二是聚焦培训之需深度调研。开展培训学员“两带来”活动,构建党校教师主导、培训学员参与、行业部门联动的协同调研机制,共同开展专题研究,完成30余项重点选题研究,形成高质量调研和咨政报告20余篇,其中,10期《咨政报告》获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核心观点被纳入市级层面相关政策文件,服务地方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进一步凸显。三是聚焦转化之策教研融合。健全完善“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咨政入决策、成果进课堂”闭环机制,将最新鲜、最接地气的调研案例、基层经验和“一线答案”,及时转化为干部教育培训的生动素材和鲜活案例,实现“完成一项联动课题,形成一篇调研报告、一篇咨政报告,转化为一个实践解读教学专题、一个案例教学专题”的“五个一”教研学咨一体化目标。
编辑: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