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书记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春季县书班举办学员论坛
4月4日下午,省委党校学苑大厦三楼教室不时传出阵阵热烈的掌声,2006年春季县书班学员论坛在这里紧张进行着。此次论坛的主题是:“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省委党校副校长王安琦、教务处长李军民、进修部主任范勇等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老师出席了论坛。论坛由县书班党支部学习委员、宜川县委副书记贺延峰同志主持。
论坛一开始,县书班支部书记、泾阳县县长李晓静首先作了题为《坚持四轮驱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言。她在简要介绍了泾阳县情后,联系实际谈了泾阳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其主要做法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促进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抓好小城镇建设,新村规划及乡村道路,绿色家园、四改、扶贫开发等工作,改善农村面貌;通过整合培训资源、灵活调整培训形式,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农民知识化,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第二位发言的是千阳县委副书记田振锋同志,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强化龙头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在千阳主要是发展奶﹑菜﹑畜﹑蚕桑等产业。二要以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三要从公开选拔农村党支部书记着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四要以“农民增收工作队”为依托,引导组织服务农民致富奔小康。宁陕县常务副县长杨海波谈了他对陕南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他认为:首先必须理清思路,找准陕南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在用大量翔实的事例分折了陕南的“区情”后,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路,第一,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陕南虽不能“跨越”,“引领”,但决不能自甘落后,而应该发挥优势、携手共进、形成特色。第二,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新一轮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来抓,借助国家资金和政策的倾斜和其它社会力量,着力解决制约陕南发展的瓶颈问题——教育和人才培育,交通和基础设施落后问题,有效解决大面积的贫困人口问题。第三,把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本质内涵与陕南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的实际紧密结合,走出一条有陕南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也就是说要把以农民增收、环境改善、易风易俗为重点做为陕南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重点任务和基础工程来对待。勉县县委副书记路彦平谈了他对新农村建设的三点思考。即:思考一:为什么党和国家始终把“三农”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几十年过去了,“三农”问题仍然表现得很突出;思考二: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改革应该说是非常有成效的,但农民的生活和生存状况与城市的差距反而扩大了;思考三:为什么各级政府在“三农”工作中下了很大功夫,但客观地说广大农民的认可率和认同感不高。他认为其主要原因:一是在思想认识上的不一致性;二是在工作措施上缺乏具体性;三是在工作方法上缺少操作性。要解决上述“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也谈了三点措施:一是必须通过农业产业化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二是必须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来解决农村问题;三是必须通过走工业化道路解决农业问题。
志丹县委常委燕胜利提出要用科学的理念去理解“二十字”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名牌战略,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学员发言结束后,经管教研部副主任曹克瑜教授、进修部副主任李涛对学员的发言做了总结点评。
王安琦(右一)等领导出席
贺延峰(左)主持,曹克瑜(中)、李涛(右)点评
发言的学员(李晓静、田振锋、杨海波、路彦平、燕胜利)
撰稿:进修部 ;陈薇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