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教授在第42期“三秦大讲堂”主讲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
    
    3月25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教授在第42期“三秦大讲堂”作了题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的专题讲座。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张迈曾主持本期讲座。
    马晓河教授结合二十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重点就为什么要开展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统筹的战略举措、国内外农村建设经验和作法、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把握的原则、实施阶段和步骤安排等热难点问题作了深层次阐述。他指出,自90年代经济社会转型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扩大化所造成的矛盾、工业产品开始大量过剩、银行存差持续扩大等问题突显,靠现有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很难解决,需要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拉大、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发展滞后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将有效地拉动内需,有助于消解我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金融大山和商品大山,它是实现统筹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通过贵州、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典型的新农村建设实例,他分析指出,生产力得到明显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社会公益事业得到明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得到明显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的五个奋斗目标。经过20多年的努力,最终在农村实现“五新”,即新农民、新产业、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他强调,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历史性战略工程,必须遵循统一规化、整体推进,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以点为主、相对集中,量力而行、逐步推进,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典型引导、示范带动的原则, 通过试点、扩散和推广等阶段,按步骤集中财力物力实施。讲座论述深刻,角度新颖,信息丰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晓河教授祖籍陕西大荔,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在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市计委、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学习工作,2006年2月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在20多年的研究中,著作颇丰,有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等。近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理论文章200多篇、出版专著6部 ,多次参加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召集的有关经济形势、新农村建设专家座谈会,参与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工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咨询。
撰稿:侯文阁;陈薇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