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霍松林教授在第37期“三秦大讲堂”主讲
日前,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霍松林教授在第37期“三秦大讲堂”作了“唐诗鉴赏”专题讲座。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张迈曾主持本期讲座。
霍松林教授作为资深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结合半个多世纪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历程,就中国古典文学的评论、尤其是如何赏鉴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唐诗作了深入浅出、精妙绝伦的阐释。他说,文学艺术系统包括社会生活、作家、作品、读者等四个要素,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源泉。在文学艺术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确定性和全人类性,文学艺术作品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可对人的德育、智育、美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可大幅提升人的整体思想和精神境界。而作品本身的价值是一种潜能,不能主动发挥,必须通过阅读、理解,通过人的研究、鉴赏才能得到充分发掘。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创造性工作,高层次的鉴赏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文学作品的不确定性需要有高深艺术修养的鉴赏家来补充,以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和重要价值。他指出,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人才培养,要使国人厚积一些国学基础和人文精神。他就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周匡物的《及第谣》等作品运用他独创的“藏问于答”等理论作了重点鉴赏。霍松林教授的讲座字斟句琢、耐人寻味,生动地再现了古典文学作品丰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其中引用的轶闻佳话,更增添了讲座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据悉,霍松林教授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1953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50多年来,先后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250多篇,他的《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唐宋诗文鉴赏》等大量唐宋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专著,都被尊为该领域的开山之作,被誉为“骚坛泰斗”。多年的教学生涯,培养了大量的研究生,很多都成为知名学者。基于霍松林教授在古典文学领域杰出的贡献,90年代初被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终身艺术成就金像奖”,先后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美国世界杰出领先人物名录、香港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传列,2002年被评为“陕西风云人物”。
撰稿: 侯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