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闫志先先进事迹 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陕西省委党校离休干部、原组织人事处处长、机关党委副书记闫志先同志于2009年7月21日在西安逝世。根据老人生前遗愿,其子女将他的全部积蓄共100545.20元作为党费上缴党组织。这一举动引起了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的高度重视,并要求有关部门和媒体积极行动、深入采访、广泛宣传闫志先同志的先进事迹。日前,省委党校先后召开三次会议,采取研究讨论、座谈交流、学习动员等方式,安排部署学习宣传活动,并要求全校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迅速掀起学习闫志先同志先进事迹的高潮,为建设西部强省做出新的贡献。
近日,笔者随同省媒体记者一起跟踪进行了采访。通过采访,使自己深受教育、深受鼓舞,使自己的心灵受到很大震撼。闫志先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和宽阔胸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高尚品德和可贵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坚定信念 与时俱进
闫志先同志是陕西临潼人,1938年10月,年仅15岁的他便投身革命。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陕甘宁边区、西北畜牧部、中央组织部、工业部、省委工交部、省经济委员会、省委党校任职,1985年5月离职休养。在71年的革命生涯中,不论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都始终不忘学习,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伟大的祖国,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认为党员个人的生命和价值是有限的,只有融入到党的事业之中才是无限的。闫老在入党63年的时间里,受过许多委屈,但从不抱怨,长期坚持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有关著作。即便在他离休后,仍每天抽出大量时间坚持读书看报,阅读有关文件,每天坚持收听收看中央《新闻联播》和陕西新闻,了解党和国家及陕西的时政要闻,关心国际国内大事。离休后,他坚持带病参加总支和支部的组织生活,每年向党组织写思想汇报和学习体会,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1998年春,在香港工作的儿子接他到香港居住了一段时间,他通过耳闻目睹香港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深深感到这都是得益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一国两制”的了政策,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和正确领导。从此他更加坚信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更加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他无论何时何地都相信党、关心党、爱护党,总想为党多奉献,从不向党索取回报。就在他临终前,他为表达对党的教育业和党的忠诚,将自己毕生的积蓄全部交给党组织。
牢记宗旨 恪尽职守
从闫老的生前简历可以看出,志先同志多次工作变动,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始终做到服从安排,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细致入微、作风正派、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他坚持把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最让人感动的是无论在什么年代、什么时候,都能听从组织的召唤,在个人职位上做到能上能下,不讲价钱,始终热爱和追求事业,他严谨求实,敬业勤奋,全身心投入工作。从不计名利,把自己从事的每项工作都当作事业,以工作为最大幸福,以奉献为最大快乐。始终以一个党的干部和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受到同志们的好评。闫老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性、作风正派,他长期从事组织人事方面的领导工作,始终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他在担任省委党校组织人事处处长期间,始终注重深入调查研究,严把考察考核关,在用人上大胆提拔和使用德才兼备、能力素质很强的干部,为党校教学科研提供人才保证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始终能坚持原则,重要问题都能坚持共同研究,协商解决。在文革后期处理派性问题时,他能从党的原则和党的利益出发,从文革的特殊背景和客观现实看待、考虑和解决问题,把一些纠缠不清的非原则性细节淡化处理。据老干部王仲春回忆,闫老对我过去的历史遗留问题非常关心,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深入调查、客观公正的处理问题,使自己人生有了转机并顺利挺了过来,事后他还让我把处理结果抄下来。这使仲春深深体会到闫老在处理问题上,让同志没有危机感、防备感和不信任感,与他在一起工作,感到心里特别舒畅。这在当时,为稳定人心、巩固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实现工作重心转移起到了积极作用。老干部张仲宏回忆说:“我有两件事印象特别深。一是过去自己家在农村,离单位几十里,有一天上午开会,我因家里有急事,便请假骑自行车回家,结果第二天开会迟到一小时。因这事闫老会后善意的对我进行了批评。当时我感到非常委屈和不解。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认为闫老当时的批评是对的,迟到虽是件小事,但他这样做是讲原则的,是对同志严格要求的表现。二是那次文革后第一次提工资,当时是有指标限制的,自己未在提工资的人员范围内。有一天,闫老在路上碰到我说:‘按理你那次提工资只要做一下工作,你提工资的事就可以办到,你家三个孩子,家在农村,家庭比较困难,应当适当照顾。’”从这两件事,张仲宏深深感到闫老对工作讲原则,对同志讲关爱。据老干部张瑞生回忆说:“1984年5月,闫老找到我谈到要调我到教研室担任副主任,并再三说:‘群众说你好就好得不得了,也有说你不好的,希望不要翘尾巴’。”从这件事上,使张瑞生感觉到闫老既关心同志成长进步,又及时提醒要戒骄戒躁,勇往直前。现老干处党总支书记张仲宏回忆说:“今年春节去闫老家看望闫老并征求总支工作意见时,看上去闫老脑子很清醒,但说话不利索。他听了我的来意后,对于我的工作给予肯定,对总支的工作表示满意,随后还汇报了自己的两点想法:一是最近身体不方便,组织活动参加不了请谅解;二是去年四川“5•12”大地震,自己的特殊党费交少了,有朝一日再弥补。从这些事充分说明闫老时刻想着党、想着组织,体现了一个老党员、老干部对党的无限忠诚,体现了闫老大公不言私的高尚情怀。
朴实无华 永葆先进
闫志先同志一生很勤劳,不论是在工作期间还是离休后,他都很勤快。在单位他是好干部,回到家是好丈夫、好父亲,他经常干家务并主动打扫室内外卫生。楼上楼下、台阶扶手总是擦得干净发亮。还喜欢干“修理”活,家里的闹钟坏了好多次,每次都是闫老自己动手修。由于年代已久,实在修不好还急得大发脾气。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里儿女多数都有出息,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工资也不少,每年儿女回家探望总少不了给闫老添置些新衣服,还给些零用钱,应该说生活不需闫老多操心,可儿女给父亲添置的新衣服很少穿,基本上几个月连续穿一套衣服,除换洗外很长时间不下身。闫老总觉得衣服好好的,只要不破就行了,何必赶时髦。就这样他穿衣服不论冬夏秋冬,总是穿了又洗,洗了又穿,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每月领到的工资首先用于缴纳党费,其次买些日常用药,基本没有什么开销。饮食方面也很少有特别要求,总是吃些西安的家常便饭,也很少到外面餐馆去改善,就这样他始终坚持普通百姓人家的生活,从不浪费一粒米、一两面、一度电,一生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严于律己 两袖清风
前几天,笔者随媒体记者到闫老家采访了他的大儿子闫林和儿媳、小儿子孟军,从他(她)们的讲述中,了解到闫志先同志在工作中很谨慎,做人很低调,能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很注意从点点滴滴要求自己。在他担任组织人事处期间,大儿子在宝鸡一个企业工作,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远离父母,家人觉得作为父亲给儿子办件工作调动的事并不太难,就多次谈论并劝说爸爸能把大儿子调到西安工作。但他听后,总是一笑了之,直至妻子因病去逝,单位有规定可安排顶班,借此机会才将儿子调进西安东方厂工作。在这件事上,很长一段时间有的人背后议论说:“闫老死脑筋,什么年代了,还不开窍。”还有人说:“你老闫负责人事工作,调动或交换一个工作岗位不也把儿子的问题解决了嘛,现在这年代太‘正统’有什么用?”按理说闫老给儿子调个工作费不了多大劲,可闫老就是认为自己是管人事的,自己就不能随便为子女开口子。他就是这样,把公家的小事当作大事业来做,把家里的事再大也看得很渺小。
闫志先同志当领导干部多年,始终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在采访中笔者特意察视了每个房间,的确非常朴素,客厅至今仍用着过去的老吊扇,再看沙发、大衣柜、写字台、书柜等没有一样是现代化的,都是过去五、六十年代的老“古董”,就连椅子还是用了几十年的旧藤椅,沙发套着套子看上去很干净,但不知用了多少年,显得又笨又没有一点时尚感。客厅地面是过去曾流行的水磨地面,每个卧室是水泥地面,墙面是涂料粉刷的,就连每个门都是用黄漆刷的门,没有一点现代家庭的气息,点的灯至今用的是小瓦数节能灯,记者进书房顺手看一下书架上的书,连书名都看不清楚,只有《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等稍厚的著作书能看得见,在场的记者都为之深深感动,更为闫老的可贵精神所钦佩。
言传身教 教子有方
人民公仆郑培民曾对自己的孩子说:“与其我留给你们财产,不如给你们留下创造财富的能力。”郑培民的一席话使笔者感慨颇多,不禁联想到身边的闫志先与郑培民相比,虽然地位和身份不同,但他们共同点都是党的好干部、好党员,他们的品质、精神、业绩、形象,都是值得广大人民群众所钦佩和敬仰的。古人云:“教子必以义方。”闫志先同志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儿育女,形成了文明、高尚的家风。闫老家是同父异母家庭,儿女相对多一些,但家庭始终和睦。他的儿女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有的在香港大集团任高职,他的儿女在社会上成才绝非偶然,这与他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然而,闫老与当今一些做父母的产生很大的反差。有的在子女教育管理问题上,不同程度存在种种缺陷。不注重自身修养,常常有意无意间把自己的不良言行传给子女,不知不觉使儿女染上了恶习和坏品行。还有少数父母出于私利,对子女在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不管不问,甚至利用手中职权为其疏通门路、牵线搭桥、创造条件,最终导致自食恶果。
闫志先同志的先进事迹很多,闪光点很多。他不仅给组织留下了一笔巨额党费,还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再次展示了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展示了一种崇高的时代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给我们留下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传统、好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也值得每个家庭学习。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努力实践共产党人高尚人生价值,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单位要做个好干部,干好自己的工作;在家庭当个好家长,始终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管住自己、带好子女。我们要把学习闫志先先进事迹活动转化为建设西部强省和建设省级一流强校的动力,转化为每一个党校人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力量,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和党校各项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近日,笔者随同省媒体记者一起跟踪进行了采访。通过采访,使自己深受教育、深受鼓舞,使自己的心灵受到很大震撼。闫志先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和宽阔胸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高尚品德和可贵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坚定信念 与时俱进
闫志先同志是陕西临潼人,1938年10月,年仅15岁的他便投身革命。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陕甘宁边区、西北畜牧部、中央组织部、工业部、省委工交部、省经济委员会、省委党校任职,1985年5月离职休养。在71年的革命生涯中,不论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都始终不忘学习,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伟大的祖国,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认为党员个人的生命和价值是有限的,只有融入到党的事业之中才是无限的。闫老在入党63年的时间里,受过许多委屈,但从不抱怨,长期坚持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有关著作。即便在他离休后,仍每天抽出大量时间坚持读书看报,阅读有关文件,每天坚持收听收看中央《新闻联播》和陕西新闻,了解党和国家及陕西的时政要闻,关心国际国内大事。离休后,他坚持带病参加总支和支部的组织生活,每年向党组织写思想汇报和学习体会,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1998年春,在香港工作的儿子接他到香港居住了一段时间,他通过耳闻目睹香港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深深感到这都是得益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一国两制”的了政策,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和正确领导。从此他更加坚信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更加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他无论何时何地都相信党、关心党、爱护党,总想为党多奉献,从不向党索取回报。就在他临终前,他为表达对党的教育业和党的忠诚,将自己毕生的积蓄全部交给党组织。
牢记宗旨 恪尽职守
从闫老的生前简历可以看出,志先同志多次工作变动,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始终做到服从安排,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细致入微、作风正派、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他坚持把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最让人感动的是无论在什么年代、什么时候,都能听从组织的召唤,在个人职位上做到能上能下,不讲价钱,始终热爱和追求事业,他严谨求实,敬业勤奋,全身心投入工作。从不计名利,把自己从事的每项工作都当作事业,以工作为最大幸福,以奉献为最大快乐。始终以一个党的干部和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受到同志们的好评。闫老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性、作风正派,他长期从事组织人事方面的领导工作,始终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他在担任省委党校组织人事处处长期间,始终注重深入调查研究,严把考察考核关,在用人上大胆提拔和使用德才兼备、能力素质很强的干部,为党校教学科研提供人才保证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始终能坚持原则,重要问题都能坚持共同研究,协商解决。在文革后期处理派性问题时,他能从党的原则和党的利益出发,从文革的特殊背景和客观现实看待、考虑和解决问题,把一些纠缠不清的非原则性细节淡化处理。据老干部王仲春回忆,闫老对我过去的历史遗留问题非常关心,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深入调查、客观公正的处理问题,使自己人生有了转机并顺利挺了过来,事后他还让我把处理结果抄下来。这使仲春深深体会到闫老在处理问题上,让同志没有危机感、防备感和不信任感,与他在一起工作,感到心里特别舒畅。这在当时,为稳定人心、巩固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实现工作重心转移起到了积极作用。老干部张仲宏回忆说:“我有两件事印象特别深。一是过去自己家在农村,离单位几十里,有一天上午开会,我因家里有急事,便请假骑自行车回家,结果第二天开会迟到一小时。因这事闫老会后善意的对我进行了批评。当时我感到非常委屈和不解。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认为闫老当时的批评是对的,迟到虽是件小事,但他这样做是讲原则的,是对同志严格要求的表现。二是那次文革后第一次提工资,当时是有指标限制的,自己未在提工资的人员范围内。有一天,闫老在路上碰到我说:‘按理你那次提工资只要做一下工作,你提工资的事就可以办到,你家三个孩子,家在农村,家庭比较困难,应当适当照顾。’”从这两件事,张仲宏深深感到闫老对工作讲原则,对同志讲关爱。据老干部张瑞生回忆说:“1984年5月,闫老找到我谈到要调我到教研室担任副主任,并再三说:‘群众说你好就好得不得了,也有说你不好的,希望不要翘尾巴’。”从这件事上,使张瑞生感觉到闫老既关心同志成长进步,又及时提醒要戒骄戒躁,勇往直前。现老干处党总支书记张仲宏回忆说:“今年春节去闫老家看望闫老并征求总支工作意见时,看上去闫老脑子很清醒,但说话不利索。他听了我的来意后,对于我的工作给予肯定,对总支的工作表示满意,随后还汇报了自己的两点想法:一是最近身体不方便,组织活动参加不了请谅解;二是去年四川“5•12”大地震,自己的特殊党费交少了,有朝一日再弥补。从这些事充分说明闫老时刻想着党、想着组织,体现了一个老党员、老干部对党的无限忠诚,体现了闫老大公不言私的高尚情怀。
朴实无华 永葆先进
闫志先同志一生很勤劳,不论是在工作期间还是离休后,他都很勤快。在单位他是好干部,回到家是好丈夫、好父亲,他经常干家务并主动打扫室内外卫生。楼上楼下、台阶扶手总是擦得干净发亮。还喜欢干“修理”活,家里的闹钟坏了好多次,每次都是闫老自己动手修。由于年代已久,实在修不好还急得大发脾气。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里儿女多数都有出息,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工资也不少,每年儿女回家探望总少不了给闫老添置些新衣服,还给些零用钱,应该说生活不需闫老多操心,可儿女给父亲添置的新衣服很少穿,基本上几个月连续穿一套衣服,除换洗外很长时间不下身。闫老总觉得衣服好好的,只要不破就行了,何必赶时髦。就这样他穿衣服不论冬夏秋冬,总是穿了又洗,洗了又穿,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每月领到的工资首先用于缴纳党费,其次买些日常用药,基本没有什么开销。饮食方面也很少有特别要求,总是吃些西安的家常便饭,也很少到外面餐馆去改善,就这样他始终坚持普通百姓人家的生活,从不浪费一粒米、一两面、一度电,一生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严于律己 两袖清风
前几天,笔者随媒体记者到闫老家采访了他的大儿子闫林和儿媳、小儿子孟军,从他(她)们的讲述中,了解到闫志先同志在工作中很谨慎,做人很低调,能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很注意从点点滴滴要求自己。在他担任组织人事处期间,大儿子在宝鸡一个企业工作,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远离父母,家人觉得作为父亲给儿子办件工作调动的事并不太难,就多次谈论并劝说爸爸能把大儿子调到西安工作。但他听后,总是一笑了之,直至妻子因病去逝,单位有规定可安排顶班,借此机会才将儿子调进西安东方厂工作。在这件事上,很长一段时间有的人背后议论说:“闫老死脑筋,什么年代了,还不开窍。”还有人说:“你老闫负责人事工作,调动或交换一个工作岗位不也把儿子的问题解决了嘛,现在这年代太‘正统’有什么用?”按理说闫老给儿子调个工作费不了多大劲,可闫老就是认为自己是管人事的,自己就不能随便为子女开口子。他就是这样,把公家的小事当作大事业来做,把家里的事再大也看得很渺小。
闫志先同志当领导干部多年,始终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在采访中笔者特意察视了每个房间,的确非常朴素,客厅至今仍用着过去的老吊扇,再看沙发、大衣柜、写字台、书柜等没有一样是现代化的,都是过去五、六十年代的老“古董”,就连椅子还是用了几十年的旧藤椅,沙发套着套子看上去很干净,但不知用了多少年,显得又笨又没有一点时尚感。客厅地面是过去曾流行的水磨地面,每个卧室是水泥地面,墙面是涂料粉刷的,就连每个门都是用黄漆刷的门,没有一点现代家庭的气息,点的灯至今用的是小瓦数节能灯,记者进书房顺手看一下书架上的书,连书名都看不清楚,只有《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等稍厚的著作书能看得见,在场的记者都为之深深感动,更为闫老的可贵精神所钦佩。
言传身教 教子有方
人民公仆郑培民曾对自己的孩子说:“与其我留给你们财产,不如给你们留下创造财富的能力。”郑培民的一席话使笔者感慨颇多,不禁联想到身边的闫志先与郑培民相比,虽然地位和身份不同,但他们共同点都是党的好干部、好党员,他们的品质、精神、业绩、形象,都是值得广大人民群众所钦佩和敬仰的。古人云:“教子必以义方。”闫志先同志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儿育女,形成了文明、高尚的家风。闫老家是同父异母家庭,儿女相对多一些,但家庭始终和睦。他的儿女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有的在香港大集团任高职,他的儿女在社会上成才绝非偶然,这与他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然而,闫老与当今一些做父母的产生很大的反差。有的在子女教育管理问题上,不同程度存在种种缺陷。不注重自身修养,常常有意无意间把自己的不良言行传给子女,不知不觉使儿女染上了恶习和坏品行。还有少数父母出于私利,对子女在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不管不问,甚至利用手中职权为其疏通门路、牵线搭桥、创造条件,最终导致自食恶果。
闫志先同志的先进事迹很多,闪光点很多。他不仅给组织留下了一笔巨额党费,还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再次展示了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展示了一种崇高的时代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给我们留下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传统、好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也值得每个家庭学习。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努力实践共产党人高尚人生价值,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单位要做个好干部,干好自己的工作;在家庭当个好家长,始终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管住自己、带好子女。我们要把学习闫志先先进事迹活动转化为建设西部强省和建设省级一流强校的动力,转化为每一个党校人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力量,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和党校各项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撰稿: 郭宝禄 编辑:薛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