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面

副 刊

 

 
 

小罗卜头的姐姐宋振平

■王新民

  夏末秋初的一天清晨,我们怀着急切和牵挂的心情,来到医院看望了83岁的宋振平女士,并对她进行了独家采访。
  “红岩”和“小罗卜头”是我们那代人永远铭刻在心的文化记忆。
  宋振平是小罗卜的姐姐。她的母亲徐林霞,父亲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因西安事变随杨虎城入狱,后被杀害于重庆白公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离休前,宋振平一直在陕西省邮电管理局工作。
  1929年7月,她的母亲徐林霞在苏州阴森森的国民党监狱里生下她和妹妹宋振苏。她俩出生7个月后,母亲刑满释放,母女三人才回到外祖母家生活。振平10个月大时,因革命工作的需要,母亲带着妹妹振苏和她暂时分开生活,直到振平7岁时,父亲才托人把振平带到古城西安,父女得到团聚。西安事变后,由于时局再度紧张,为了革命工作父亲无奈把振平送回苏北老家。回到苏北不久,振平的外祖母不幸因病去世,振平成了一个以四海为家,吃百家饭的流浪孩子。1946年秋,国民党和还乡团在苏北老区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及其亲属,振平的养母不幸被抓。从此,振平流浪街头,孤身一人,举目无亲。后来国民党当局得知宋振平是徐林霞和宋绮云的亲骨肉,一定要斩草除根,要把振平和养母活埋。由于养母的叔伯姐姐及时通报了敌人的企图,振平母女俩才连夜逃离虎口。
  她从小就和身为共产党员的养母一起生活,使她受到革命熏陶和影响。宋振平十几岁就是当地有名的儿童团长了,她曾领导儿童团伙伴们大唱抗日歌谣,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1949年她的家乡苏北地区解放了,她毅然参加了革命,在首长王铮领导的通讯部队搞机要工作。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苏南苏北及其广大地区,振平多次冒着枪林弹雨,圆满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宝贵的青春岁月。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工作需要,宋振平来到久负盛名的三秦大地。
  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坐落在长安区少陵原畔,依山傍水,风光秀美,静静的潏河从原下的川道里逶迄流过。千古功臣杨虎城将军及亲属就长眠于此,杨虎城将军的秘书——革命烈士宋绮云和妻子徐林霞也像当年跟随杨将军一样,长眠在烈士陵园的左侧稍后的地方。“小萝卜头”也随父母安葬在此。作为宋绮云的大女儿宋振平对陵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年清明节和寒衣节,她都携子女怀着深沉的心情来到墓前,烧一柱香,献上寄托哀思的鲜花和水果。然后,含情脉脉地三鞠躬祭拜杨将军和自己父母及从未谋面的弟弟“小萝卜”头烈士——宋振中。
  1983年对宋振平而言是终生难忘永远值得怀念的岁月。这年,已是垂暮之年的革命老人韩子栋(小说《红岩》中的华子良)专程来到西安和振平一起祭拜小萝卜头烈士。他们在共和国最小的烈士墓前深情地回忆了仅有九个春秋的短暂一生。很难想象,他小小的人儿在渣滓洞监狱为党做了许多成年人无法完成的革命工作。也许就是这些革命先烈们一心为革命,“砍头全当风吹帽”的精神的教育和鞭策,使她牢记先烈们的遗愿和希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在陕西工作了数十年。文革中,因他的老首长王铮,她也被造反派羁押迫害,但她始终坚持革命的原则和做人的良心,度过了重重难关。
  宋振平是陕西省集邮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离休后,如何行之有效地搞好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是她心中经常思考和挂念的问题。为了搞好此项工作,她曾多次走访了父母亲的战友,不顾旅途劳顿深入到父母生前工作、战斗和牺牲的地方访问、感受当年父母从事地下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再用作报告的形式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邮票是国家的名片,是历史的教科书。为了利用这个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振平先后编排制作了《红岩魂》《西安事变》《为了共和国的诞生》等邮集深入到省内外许多县、市展出和宣讲。通过以上的宣传对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树立革命的人生观起了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振平已是杖国之年的老人,可是她见到了参观邮展和听报告的青少年却忘记困倦,对要求她签名留念者一律热情地满足。她还把自己的许多邮品无偿地赠给青少年。多年来,振平作传统报告近5000场。聆听过她报告的人约500万人次。2007年,她不顾年事高迈,积极自带邮集参加了在安康举办的老年集邮者和安康青少年联谊的“大手牵小手活动”,千方百计地为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宣传集邮文化争做贡献。
  在安静的病房里,我们倾听着宋振平的讲述,一个革命烈士后代的高尚情操深深地打动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