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与以民为本
■钟卫国
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封建统治,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超稳定经济社会结构,造就了官本民末的治理模式,形成了人治社会的惯性思维。对统治者而言,为民与否的态度与程度,往往无法自身驾驭,因此中国历史自然摆脱不了“历史周期律”的绑架。新中国诞生以后,逐步融入民本社会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经历十七大到十八大的丰富完善,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从而为以民为本的为民社会开创了新空间。
为民的前提是必须摒弃传统封建思维与制度
封建社会的为民理念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为民父母、为民做主、济世安民的方式来表现。但由于人治的弊端,具体执行中则绑架民意乃至强奸民意,干出了不少劳民伤财、民不堪命的蠢事,其结果往往民穷财匮、民生涂炭,使以民为本落空。表面看是将为民即让人民当家作主曲解为为人民做主,究其根源,则是没有构建起以民为本所要求的法治社会。因此,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目标,强调“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只有把权力装进法制的笼子,才能真正建立起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社会!
为民的过程是必须洞察民情民意,不断满足民之诉求
历朝历代,中国老百姓的首要诉求是民以食为天,最大的期盼即国泰民安,最理想的状态为民富国强,最向往的氛围是爱民如子,然而,这些美好愿望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以落空而告终,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为代表的所谓“盛世”屈指可数且短暂。当今中国,我们最自豪的成就就是经济的飞速发展,短短30多年,我国的GDP用人民币当年价格衡量,从1978年的3645亿元达到了2012年的接近52万亿元,增长了近142倍。用美元衡量,则从2000亿美元达到了8万多亿美元,人均GDP从200美元达到了6000多美元,已经进入世界银行划分的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目前,人民最主要的诉求是物价、房价的稳定、实体经济与股市的繁荣、收入分配的向好、腐败的遏制、公平公正法治社会的建设。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为民!
为民的结果是让民众充分享受发展成就
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我们构建以民为本的法治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使中国经济从注重数量的经济增长转变为注重质量的经济发展。所谓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全民福利的普遍提升。现在,该让中国老百姓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就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此,对收入分配改革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战略部署,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随着收入分配的不断向好,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的民本社会一定会实现! (作者系省委党校政经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