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面

理论综合

  丢公章,少发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三箭齐发射中靶心

 
 

顺德:一颗大部制改革的璀璨明珠

■刘明侠

  广东顺德,这个我国大部制改革的试点城市,如今已逐渐成为神州大地上的一颗大部制改革的璀璨明珠。从2009年起不断创造着改革发展的神话,顺德故事也依其大部制改革不断地上演,它所创造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2009年,广东顺德那次大刀阔斧的机构精简在3天里完成,以一场地震般的剧变轰动全国。从数量上看,顺德原有的41个党政机构调整为16个大部门。仅1000名左右的公务员,管理着经济总量达2338亿、居于全国县市区前列的顺德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名称上看,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农业局在顺德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安全监管局”。不过在顺德的改革词典里,这些看得见的变化只能被称为“物理变化”。对于大部制改革的内涵,正如学术界分析和顺德人自己所认知的,即如果大部制仅是组织架构调整,不是权利重构和政府职能转变,这种改革就没有实质意义;大部制改革不是简单地机构合并精简,而是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复杂系统工程的一部分;重新塑造政府的权利模式、界定政府的行政边界,才是其中蕴涵的改革实质。惟有如此,才能真正释放这项改革的能量,否则,再热闹的大部制也只会是“貌合神离”,必然造成旧问题无解,新问题又生。
  对于顺德来说,大部制就像一个被拧开的阀门,释放了改革的气流。在2009年大部制之后,顺德的改革表上填入了新的内容。从2011年8月到10月这短短3个月,顺德张开弓,连发三箭:丢公章,少发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目前这三箭正在努力奔向靶心,并已取得重大回馈,2012年在全国市辖区综合实力排名中,顺德位居第一。
  顺德大部制改革共识之一:政府必须敢于丢公章,还权于民。2010年,作为大部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顺德成立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把其作为全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心脏”。全区25个职能部门的213个办事窗口统一集中在行政服务中心大楼,市民在这里办理大部分区一级证照手续,彻底改变了过去老百姓办一个证照要跑多个部门多个单位审批的状况。正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闵乐萍所说:“政府的行政服务水平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认为,大部制改革不能只在机构精简上下功夫,要真正释放这项改革的能量,需要新政审批制度作为延续和支撑。他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如果没有审批制度改革,大部制肯定会流于形式,甚至开倒车。”在此理念下,顺德在行政许可、非许可类审批的基础上增加了便民服务事项,一共清理出1500余项审批、服务事项。截至目前,顺德区属有审批权的13个单位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54项,占“权力清单”总量的16%。从2012年10月起,顺德老百姓已可以直接去镇街办理港澳通行证,而区行政服务中心边境管理科的窗口前,长椅时常空座,改变了以前人多拥挤的状况。
  顺德大部制改革共识之二:政府少发证,会让大家生活得更好。在顺德,政府致力于瘦身,而与之呼应的是一个成长起来的大社会。正如顺德改革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之一、顺德区委副秘书长李允冠所说:“当政府从不该管、管不好的领域退出来之后,就需要激活社会的自治功能,形成协同善治的格局。”顺德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成功经验,成立了“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这个机构的性质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事业单位,同时也不是社会组织,它是一个“法定机构”,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共机构,不列入行政机构序列,拥有比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更多的管理、人事聘用和财产自主权,其职能是“研究社会问题,培育社会组织,开启市民公共生活空间,集中社会各界的力量”。这一法定机构的出现,意味着顺德事业单位改革又向前推进一步。在实行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以来,顺德社会组织数量大增,从2012年11月的686个上升到2012年12月的804个,增加了17%。数量多而又比较成熟的社会组织,有效地承接了政府相当多的职能。比如,从2012年开始,顺德中小企业促进会就承接了顺德区经促局的6项政府职能,其中包括“中小企业开拓”,使得2012年顺德自主研发的产品激增,使社会受益、人民受惠。正如一位顺德市民所言:“少发证,应该会让大家生活得更好。”
(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