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历程
■元德保/文、图
这是一列重庆经由西安开往西藏拉萨的特快列车。同拥挤不堪的火车上的所有旅客一样,我怀揣着梦想,期望能快快看到心中的圣城拉萨。
列车驶出杨凌,便如老牛拉车般地慢了下来,一会儿走一会儿停,到宝鸡陈仓车站的时候后,已经到下午了。这时候,传来消息说甘肃兰州以东的定西地震了,给西安打电话,孩子说家里震感挺强烈,大家都聚集到了楼下院子。
此时的火车,广播系统好像也发生了故障,列车员用浓重的四川话一个车厢一个车厢地传递着前方总调度室新的行车计划,我们这趟列车要到陕西宝鸡站后改道北上宁夏的中卫,到中卫后再沿包兰线经甘肃白银到兰州,然后再走青藏线到青海西宁。由于行车路线的临时改变,整个行车时间要晚点20多个小时。听到这个消息,整个车厢炸开了锅,有到宝鸡下车退票的,有改变行程的,有取消进藏旅游的,我们一行13人是专门随团去西藏的,没有其它选择。走吧,只有跟着列车走到哪里算哪里。就这样,到青海西宁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晚上10点多了,列车整整晚点26个小时。
由于是乘火车进藏旅游,因此到西宁西站后全部旅客都要下车,然后换乘进藏的供氧列车。还好旅客不用出站,就在月台上换车,车厢和座位都不变。
西宁是青海省会,一个人口近百万的中等城市,是我十几年前来过的地方,那时候城市人口不多,城市建设也刚起步,一切都显得简陋无序。印象最深的是青海省博物馆,坐落在“青马军阀”马步芳的私家院子里,冷冷清清的,冬天里大门口只有一个人把门,门票一元,买一张门票一个人在空荡荡的院子里逛了个遍。这次故地重游,尽管只是在火车上看看,但是也感觉到与十几年前相比有很大的变化。车窗外高楼林立,夜幕下的城市流光溢彩,万花纷谢,一个边远的高原城市与内地现代化城市并无二致。
列车开出西宁,一切都恢复了正常,列车在漆黑的夜色中沿青藏铁路向前疾驰,耳边不时传来铁轨的撞击声和车厢内旅客渐稀的嘈杂声。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我国建设大西南,保障大西南国防安全的一条战略大动脉,被誉为“神奇的天路”。它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投入运营多年。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于2001年6月正式开工,2006年7月正式通车运营。
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有960公里,多年冻土地段55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是全球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无人区”,要克服多年冻土、高原缺氧、生态脆弱、天气恶劣四大难题,堪称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
我们乘坐的这趟车是旅游观光列车,比普通列车要宽一些,是设计者根据青藏铁路的气候、环境和雪域高原风光的整体要求而设计的。既体现了铁路列车现代化、舒适性,又在技术上重点解决了适应高原自然环境和恶劣气候的运营条件。列车采用了弥散式供氧与分布吸氧相结合的方式,每一个座位上方都有一个供氧口,在整体上既提高了车内氧气含量,又保证了旅客补充吸氧的需要;列车全封闭式的车厢内,装有废物、废水和垃圾回收装置,车厢内显得非常干净。在每一节车厢的两端,旅客都可以通过屏幕显示器,看到列车内空气的富氧含量和列车在行驶中的瞬时海拔高度。
青藏铁路旅游观光列车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观光车上有宽敞的玻璃、舒适的座椅,客车内部装饰既豪华现代,又充分展现青藏地区的民族风情,旅客可以尽情观赏沿线风光。车内除配备供氧设备外,还预备配置医务人员、器械及药品,建立游客生命保障系统。
昏睡中不知列车什么时候过了海西的德令哈,黎明时分列车停在一个比较大的车站,半天才缓过神来,原来是格尔木车站。
格尔木,一个久违的城市。十几年前我因公出差来到这里,在这座高原城市的军营里生活了将近一个月,几乎走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一提起格尔木,就想起了雄伟的昆仑山,想起了晶莹剔透的察尔汗盐湖,想起了人烟稀少、破败不堪、满是泥泞的大才旦镇;想起了黄昏时分美丽的高原花,想起了与战士们一起打球、下棋的景象,也想起了当年豪饮不醉的情景。
列车已经驶过了唐古拉山脉,前方就是藏北那曲了,闲来无事又躺在了铺位上,也许是高原反应的原因,一会儿又迷迷瞪瞪的睡过去了。
“快看,藏羚羊,藏羚羊!”不知是谁在喊了一句,我一下子从铺位上爬起来。只见飞驰的车窗外有几只漂亮的小精灵闪过,不一会儿,又看见几只在远处绿色的原野上悠闲地游逛着......我彻底清醒了,拿起望远镜,双目切切地注视着窗外,不远处一群牦牛,还有几只野驴儿,懒懒地撒落在草原上,像一把黑色的珍珠散落在人间,把广袤的青藏高原点缀得分外妖娆。
此时已到午后时分,远处白雪皑皑的玉珠峰伸手可及,双眸凝视着云霞升腾中千年固雪不融的山峰,我在想,这里也许就是人间的最后一块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