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面

副 刊

 

 
 

内乡县衙吏治楹联赏析

□张瑞生

  我是内乡县人,内乡县衙是镌刻在我心底深处的文化符号。
河南省内乡县城东大街,一座独具明清风格,排列有序,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群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内乡县衙。
  内乡县衙始建于公元1304年(元大德八年),距今有700年的历史,经历元、明、清三代及民国时期。从秦始皇实行郡县距今二千多年,历经沧桑,兴衰更迭,数以千计的县衙,一个一个都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而内乡县衙能遗存至今,在当今中国的大地上可谓弥足珍贵。
  步入古县衙,使人最感兴趣的是镌刻悬挂在官吏们活动的重要场所建筑物上的匾额、楹联、官箴,笔法遒劲,对仗工整,含义深远,发人深省。游客多驻足默诵、抄录。这里,随文抄录几副。
  大门: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 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
  菊潭、郦,古指内乡;天、地、柱是指天子、百姓、地方官。上联说:身为治理菊潭的地方官,上受皇命的重托,下系百姓的安乐,要做到既不负天子之恩,又不能失百姓之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重任在肩就如柱顶天。
  下联说:作为地方官要爱民如身,脚踏实地勤政为民,本职位上干上十年八年,清除各种社会积弊,造福一方,受民拥戴,自然能使自己在政坛上站稳脚跟。
  县衙大堂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如负国,何忍负之? 
  上联说:老百姓就是天,欺负他们就如同欺负苍天;下联说:辜负了老百姓就是辜负了国家,怎能忍心辜负呢?
  二堂檐下楹联: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是说执法不可有亲疏之分,行令不要徇私情;重赏那些为查清疑案有贡献者,一时难以查清的案件,不宜草率处罚,以免铸成错案、冤案,谨慎从事,留有余地。
  屏门匾额:“天理、国法、人情”。此匾所置之处,是知县进大堂审案时必经之地,抬头即可见到,以警示官吏办案,施政要顺应天理,执行国法,合乎人情。
  在刑、钱夫子院,正门内宅门有一副楹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自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上联意思:管理好一个地方的政务,不要说空话做表面文章,要克己奉公,从自身做起。
  下联说:作为地方官,务必识大体,做每一件事,都要想到国家和老百姓。
  三堂楹柱一副长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这里强调:当了官不以为光宗耀祖,不可一世,即使为了百姓的利益,丢了官职,也没什么耻辱;官为百姓养活,万莫高高在上,欺负老百姓,不要忘记,卸了官帽,也是百姓。
  三堂庭院前檐匾额“清、慎、勤”三个大字,出自三国魏司马昭训诫官吏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之者,何患不治乎。”明清皇帝倡此“三字”,多置于衙署,以警戒官吏做到清正廉洁,慎重处事,勤于政务。
  县丞衙正厅: 立定脚跟竖起背; 展开眼界放平心。
  县丞作为知县的佐贰官,往往束手束脚,此联启发放开手脚,站高远望,辅佐知县勤政为民,干出一番事业。横匾“勤补拙”,是说以勤政来弥补自己能力不足。
  主簿衙大门: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此联为余小霞任三防县主簿时自撰对联。语言朴实真诚,把来此地做官,看做是与百姓的缘份,要尽心尽力做好事,不做愧对百姓的坏事。
  主簿衙正厅:扪心自惭兴利少; 极目只觉旷官多。
  此联大意,扪心自问,自惭为民谋利太少;眼望四周,只觉官多吏多,人浮于事,办事效率太低。横匾“俭养廉”说,只有平时克勤克俭,才能养成廉洁的操守。
  今天,在全党开展反“四风”,倡廉洁,重塑党的干部队伍形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内乡县衙的吏治楹联是否可以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