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面

副 刊

千年陕西 沧海一掬

 
 

史海钩沉说“鬼方”

□曾文芳

  今天的陕西文化因地形可分为特征明显的三大板块:关中、陕南和陕北。陕北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融地带,其民粗犷豪放,颇多游牧气质。据史载,夏商时期这里曾活跃着一个名叫“鬼方”的强大族群,因其崇拜的标志物是雕刻在石头上的人骷髅像而得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们陆续在陕北清涧县高杰乡李家崖村发掘了一系列古城遗址,才逐渐揭开了蒙在它头上的神秘面纱。
  关于“鬼方”的记录多见于文献。有婚媾关系的,如《世本》载:“黄帝娶于鬼方氏”,《大戴礼记》云:“陆终娶于鬼方氏”,陆终是黄帝后裔祝融氏族。也有战争关系的,如《古本竹书纪年》载武乙35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在西周“小盂鼎”铭文中也有周与鬼方的战事记载。最使人印象深刻的,一是《周易·未济》:“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说英明赫赫的商高宗武丁举国之力用了整3年时间才平定鬼方的叛乱,最后给助战的诸侯们大加赏赐以示庆贺;二是《礼记·明堂位》:“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说专横残暴的商纣王把已列入“三公”之位却不听话的鬼方首领煮成肉食分给诸侯们吃了,此后诸侯震恐,遂生叛心。
  鬼方的生活区域约在今陕西西北、山西北和内蒙古西一带,一度为商外患,周以后不见书载。后世虽有鬼方为匈奴、西戎、羌人、先零羌、南蛮、荆楚等说,至近世又有迁于南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一带直至德国柏林之言,然均不可确信。
  在陕北李家崖无定河边山峁上之鬼方石城遗址,约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分布多处,每处间相距5—10公里,其时间约为商代晚期与西周初期间(公元前1300-800年),其文物虽有商、周等多种文化印记,却形成了融合后的独立系统特征,且辐射于周边宽广的范围:陶器融姜炎文化特色却更具地方风格;葬俗既有商周文化之长方形竖穴土坑特点,却又无腰坑,独以石板围盖瓮棺;在青铜、陶等器物上已见“子”“天”“卯”“乡”“鬼”等文字,折射其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有大型宗庙祭祀,并用牲畜的肩胛骨和龟甲占卜,而凿孔形式独别于商周。总之,从房屋、窖穴遗址,青铜、石、骨、玉等生产工具,以及家畜、野生动物的骨骸表明该文化为农牧猎多元经济。
  鬼方文化先后绵延约五百余年,或繁华荣盛,或寥败凄落,均已湮没风逝。历史的长河静静地奔腾,流转于生荣消亡之间,这便是永恒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