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抗战史略
□吴 永
抗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在八年抗战中,陕西军民以血战到底的气概,在祖国的心脏地带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有力地抗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
九·一八后,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继而将侵略魔爪伸入关内,觊觎吞并华北,以逐步蚕食中国。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当时国内首要矛盾。值此民族危亡之际,蒋介石政权却罔顾时势,对日妥协,顽固“剿共”,从而激起包括国民党爱国将领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在此背景下,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联手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于国际、国内的压力,蒋介石最终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按照国共两党的协议,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苏区被划为陕甘宁特区,延安成为中共中央驻地和全民族抗战的政治中心。与此同时,陕西率先实现了东北军、西北军和西北红军三位一体的抗战格局,有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二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呼吁实行全面抗战。8月下旬,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不久,八路军主力即开赴抗日前线。为保卫黄河河防,保卫边区,8月底延安成立了八路军后方留守处,12月又改称为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下辖警备第一至八团、第三八五旅旅部、骑兵团、炮兵团等部。此外,边区从县到乡、村还建立了数量庞大的抗日民众自卫军。这些武装成为陕甘宁边区守土抗敌的主要力量。从1938年初至1942年4月,边区军民同日军进行大小战斗80余次,共歼灭日军近万人,沉重抗击了日本侵略者。
陕西的国民党军队同样英勇抗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原杨虎城十七路军改编而成的第三十八军。由于三十八军与中共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部队中党员成分较多,受中共政策影响最深,抗战最为积极。在八年抗战中,三十八军先后参加了保定战役、娘子关战役、忻口战役、永济战役、广武战役、豫北保卫战和虎牢关战役等著名的战役。在最为惨烈的永济战役中,三十八军坚守中条山近三年,涌现出一七七师八百壮士在弹尽援绝后集体投河的壮举,以牺牲2.1万人的沉重代价打退日军11次进攻,致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陕西。当时媒体高度赞誉:“西北整个得以安定,皆赖我第四集团军英勇将士在黄河北岸艰苦支撑所赐……”。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亲临平陆慰问三十八军官兵,盛赞陕军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抗战中全省共训练壮丁约160万人,以当时陕西全省人口937万计,几乎不到6人中就有1人应征。牺牲的陕西籍抗战英烈更是多不胜数。此外,陕西还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抗日将领,如关麟征、胡琏、张灵甫、杜聿明、孙蔚如、赵寿山、孔从洲、高桂滋等。
三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开展延安整风和进行一系列党的建设,全面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此过程中,陕北和关中特区也成为党领导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典范,为党领导革命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也是陕西抗战最杰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