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溪堡与唐代平民的爱情传奇
□刘颖慧
唐代长安的初春,桃花是人们喜爱的花卉之一。在皇帝居住及办理政务的大明宫中,就种有大量桃树,每逢春日花开,灿烂如朝霞。诗人杜甫在他写的《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中,就有“九重春色醉仙桃”的句子,杜甫《曲江对酒》中也有“桃花细逐杨花落,黄花时兼白鸟飞”之句。但是在唐代,最有名的赏花之处,却不是曲江,而是长安城南十多里的一个叫桃溪堡的地方。据说当年的桃溪堡有溪绕村,溪水两岸遍植桃树,每到春日,桃花盛开,微风过处,落英缤纷,溪中飘满花瓣,只见桃花不见溪,故有“桃溪”之名。为什么历经千年,长安郊区这一普通的小村庄仍然吸引后人前往呢?这是因为一首唐代大诗人崔护的一首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据说是题写在这个小村庄的墙壁上的七言绝句背后有一个被唐人津津乐道的典故——“人面桃花”。
崔护是唐德宗时期博陵县的一位书生。他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现存诗六首,皆是佳作。传说有一年崔护上京备考,三月桃花盛放时节,午后春日暖照,崔护步出户外,不知不觉离城已远,看到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他走近柴门求些水喝。开门的是一位布衣淡妆的妙龄少女。少女殷勤地取水招待了他。崔护忍不住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不胜娇羞,只告诉他“小字绛娘”。次年赶考,崔护又来到此地寻找绛娘。不料柴门紧闭,崔护提笔写了这首《题都城南庄》。怅然归去。因相思难耐,不久后又找上门来,却发现绛娘躺在床上,只剩奄奄一息。经询问才知绛娘因为思他成疾,神思恍惚,清明节随家人祭祖回来,见到墙上题诗,更是病情加重,渐渐不支。可是奄奄一息的绛娘见到崔护,突然醒转过来。崔护惊喜之极,立刻回家禀明父母,依礼行聘,择一吉日将绛娘娶进门来。崔护娶了绛娘,专意于功课,学业日益精进。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崔护参加会试,获进士及第,外放为官,仕途一帆风顺,官到岭南节度使。在绛娘的佐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题都城南庄》这首诗为崔护赢得了千载赞誉,这段流传千古的传奇故事,也成就了长安的浪漫意象。根据这个故事,古人编了很多戏曲和杂剧。例如《人面桃花》《借水赠钗》等剧目,一直到现代,仍为人们喜爱。后人遂将这段因桃花而起的才子佳人间曲折神奇的纯真之情称之为“桃花缘”,今人口中所谓的“桃花运”也典出于此。长安是浪漫之都,留下了很多浪漫爱情故事,广为流传的还有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红叶题诗的故事等。但是相比较而言,唐人虽然也传颂帝王后妃 “回眸一笑百媚生,从此君王不早朝”式的浪漫,但“人面桃花”这样不问出身与门第的一见钟情则更能反映唐代平民的浪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