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面

副 刊

大唐帝国的细枝末节

返回主页

 
 

杨玉环与《霓裳羽衣曲》

□刘立荣

  大唐帝国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时代,它的繁荣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昌盛、还表现在政治上的文明开放以及文化上的兼容并蓄。当时国内民风相对自由,文学艺术高度发达。
  造就了开元盛世的皇帝唐玄宗,本人就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他“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丝管,必造其妙”。他不仅擅长吹奏各种乐器,而且善于谱曲。而集君王三千宠爱于一身,体态丰腴、貌美若仙的杨玉环亦擅长乐舞,史载她“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据说在当时就享誉中外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唐玄宗吸收印度《婆罗门曲》加上自己的创作谱写而成的,而杨玉环也不负圣望,在众多与其共舞的曼妙女子间,表现得最为出色。
  关于《霓裳羽衣曲》的来历,史载,有一次唐玄宗坐朝,不停地以手指按压腹部,若有所思。退朝后,善于察言观色的高力士急忙前来询问他是否身体不适,唐玄宗回答:“非也,朕昨梦游月宫,诸仙娱乐以送吾归。其曲楚楚动人,杳杳在耳。吾归以玉笛寻之,尽得之矣。坐朝之际,忽虑遗忘,故怀玉笛,时以手指上下寻之,非不安也。”上朝结束后,玄宗即刻记录下记忆中的曲调,谱成了唐代大曲首屈一指的代表作——《霓裳羽衣曲》。
  歌舞大曲在唐代宫廷燕乐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代表着唐代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舞蹈,并含有多段变化结构的大型乐舞,它吸收了外来音调与舞蹈的成分,是多民族乐舞的结合,使唐代歌舞音乐发展到更高阶段。
  大曲结构比较复杂,开始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器乐演奏,称为“散曲”;接着是慢板的歌唱(有时插入舞蹈),叫“中序”;最后是节奏急促、起伏变化的舞曲,叫“入破”。《霓裳羽衣曲》就是当时著名的歌舞大曲。它是一部非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表演时舞蹈者要装扮成仙女的样子:上身穿“羽衣”,就是用孔雀羽毛制成的翠衣,下身穿淡彩色或者月白色的裙子,肩上披着霞帔,头上戴着“步摇冠”,身上佩戴着许多珠翠饰品。这种叫做“步摇冠”的头饰,由许多珠宝穿连而成,舞者身姿摆动,头饰随之颤摇,因此得名。服装华丽耀眼而又不失端庄典雅。无论音乐还是舞蹈,都洋溢着人间仙境的情调,闻之忘俗,观之欲仙。
  舞蹈表演开始以前,乐队以独奏、轮奏等手法,弹奏出节奏自由、悠扬动听的“散序”;接着,在慢拍子的“中序”中,舞蹈者随音乐声出场,伴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速度较慢。白居易《霓裳羽衣歌》云:“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这些诗句形象地描绘出柔软轻婉的“小垂手”舞姿,那轻疾而行,衣裙如浮云般飘起,轻盈欲飞的舞姿令人惊为天人,浮想联翩,留连不已。热身的“中序”结束后,乐曲进入“入破”,节奏加快,舞者的舞蹈动作也随着快起来,全身上下的环佩缨络不断跳跃闪动,互相碰撞,铿然有声。高潮过后,观者的视觉还残留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舞者身上时,音乐忽然戛然而止,全舞在“长引一声”的慢板中结束,让意犹未尽的观者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唐代宫廷几个时期都表演过《霓裳羽衣舞》,但都不尽相同,演出形式也不固定。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册立杨玉环为贵妃时以及后来杨玉环在长生殿表演的《霓裳羽衣舞》都是独舞形式,技艺很高,可惜有幸观看的人为数不多。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看到的《霓裳羽衣舞》已经不是单人独舞了。
  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曾组织十五岁以下少年三百人,编排群舞《霓裳羽衣舞》,唐宣宗时(公元847—859年),也用几百宫女组成大型舞蹈队,表演《霓裳羽衣舞》。但是这些大规模的宫廷群舞,往往只是讲究排场,以场面宏大取胜,要论艺术造诣,比起杨玉环的独舞来自然是望尘莫及。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霓裳羽衣曲》的曲谱也不知所终。大唐仙乐,只能永远留在人们的想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