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面

副 刊

大唐帝国的细枝末节

返回主页

 
 

唐代的书法家与酒

□刘立荣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翘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书法艺术一直以汉字为载体,历经由篆书、隶书、草书到行书、楷书等各种书体的形成与完善。
  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名品云集,名家辈出。李白就是其中一位。尽管他的诗名远远大于书名,但以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资质而言,其书法造诣应当不在诗文之下。历代书史中对他书法的评价非常高。宋代黄峪认为李白的行书、草书“不减古人”,清代周星莲赞誉“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上阳台帖》是李白唯一传世真迹,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张旭,吴郡(今江苏)人,工于诗书,通晓楷体,但他的书法最出名的是草书。他擅书好饮,性情豪放。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合称为“饮中八仙”。史载,张旭常常酒酣之时以头发蘸墨为笔,在白墙之上以头颈带动濡墨的发稍,似用手挥笔疾书,草书大作往往一挥而就。他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础上升华的一种狂草。细观察其书体绝无不规则的涂抹,很多细微的笔画、字间过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绝无矫揉造作之感。其草书是在激越情感牵动下促使节奏加快,似金蛇狂舞,又如虎踞龙盘,表现一泻千里之势。开启了中唐的浪漫主义写意书风。其草书与李白诗、裴文剑舞并称为“三绝”。也被称做“张颠”。传世作品有《古诗四帖》《千字文》《郎官石柱记》等。
  怀素,湖南零陵人,十岁出家为僧。他勤学苦练的精神十分惊人。贫穷无纸墨,为练字他种了一万多棵芭蕉,用蕉叶代纸。由于住处触目都是蕉林,因此被称为“绿天庵”。他还用漆盘、漆板当纸使用过。勤学精研,盘、板都写穿了,写坏了的笔头也很多,埋在一起,名为“笔冢”。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留下了“怀素芭蕉练字”的佳话。怀素的狂草,率意颠逸,千变万化。他虽出家为僧,却从未戒酒且酒量惊人。酒后常有神来之笔:“醉来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人人来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李白年长怀素二十余岁,对怀素的书法叹服有加,写诗赞到:“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漠鱼,笔锋杀尽山中兔”。怀素传世的书迹较多:计有《千字文》《清净经》《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脚气帖》《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四十二章经》等。
  张旭与怀素也被称做“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唐代书法家众多,这里介绍的三位书法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好饮酒。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常常与美诗、美画、美书为伴。这是因为酒可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使人处于兴奋状态。酒给予书者的常常是心手两忘的思想境界,为书者造就了轻松自如的创作气氛,从而进入到一个超然于法度之外的虚静境地,这种境地对于书者而言是非常可贵的。正因为如此,书法家在酒后容易创作出自己清醒时无法企及的作品。当然,书者酒后留下的佳作,往往非行即草,且以草书为多,而极其讲究法度的隶书、楷书却绝非酒后可以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