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面

副 刊

 

返回主页

 
 

刘志丹牺牲之谜

□毕远佞

  刘志丹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领袖群体的杰出代表,是我党我军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1936年4月14日,在参加红军东征时,刘志丹不幸牺牲于山西省中阳县(今属柳林县)三交镇之战。他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刘”。毛泽东评价他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称赞他:“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为纪念刘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将他的故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示褒扬。然而,享誉甚隆之际,民间、网上却常有令人震惊的说法:刘志丹不是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而是挨了黑枪,被自己人打死的。更有王若望在海外著文:《刘志丹之死扑朔迷离》,直指刘志丹牺牲于毛泽东的“政治谋杀”。事情前因后果究竟如何,本文略作分析。
  一、众说纷纭,事出有因
  第一,关于刘志丹牺牲的回忆,当事人不尽相同,细节上存在出入。红二十八军政委宋任穷、红二十八军特派员裴周玉、刘志丹警卫员谢文祥、裴周玉的警卫员刘有明、沈阳军区的刘贵叶、甘肃省军区的李生有以及原阎锡山晋绥军第二○六旅第二营营长史泽波等参战军官关于刘志丹牺牲的经过、具体地点、作战情形、身边人员、临终遗言内容均不相同。有的主体脉络基本一致,但在一些重要关节点上,两相对照,却又完全对不上茬口。
  第二,李生有回忆中说“罪恶的子弹”“从臀部左侧穿入,从小腹出来”,更容易引发种种揣测和猜想。
  第三,1942年,刘志丹牺牲6周年时,毛泽东为刘志丹烈士墓园亲笔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毛泽东文中“出于意外”这句话引起不少人的猜想,有人解读为不应发生的事情,有人却解读为即使在战争中也应视为“意外的、不正常的伤亡”。
  第四,曹瑛《在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和七大》一文,回忆周恩来曾经对他说:“志丹同志是在战场上牺牲的,本来他是高级指挥官,没必要去冲锋陷阵,他就是为了洗刷自己,证明自己不是什么特务,宁可冲锋陷阵牺牲自己,所以莫名其妙地冲了上去,牺牲了。没有这个肃反运动刘志丹同志也不会牺牲。”一些人认为周恩来之说必定有根有据。
  第五,刘志丹下葬时候未让他的遗孀同桂荣看遗体。
  第六,刘志丹等人出狱后未彻底平反,李维汉认为“所以对他们的工作分配,一般是不公正的”,所以西北干部长期激愤,认为刘志丹死的蹊跷。
  第七,一般读者,对于这等“神秘”事件,“刘志丹牺牲之谜”“刘志丹牺牲的谜中之谜”,常常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二、尊重史实,战场牺牲
  第一,关于刘志丹牺牲的回忆,细节虽不尽相同,但大多持“刘志丹亲临前线指挥,不幸左胸中弹牺牲”观点。仅就刘志丹确系“牺牲在晋军的枪下”、并非“背后中了自己人的暗算”这一点而言,毕竟毫无二致。即使李生有回忆子弹“从臀部左侧穿入”,也是刘志丹在指挥战斗时所致,怎能臆断为“暗示有人开黑枪”?
  第二,毛泽东题词中“意外”问题不应作无端猜想。毛泽东英明睿智,文采斐然,是语言文字的大师,设若确对刘志丹不利,又何必在文字中自露端倪?周恩来回忆显系猜想,但也明确认为是力战而死。
  第三,刘志丹才德兼备,最值得称道的是,每有恶战,均身先士卒,是“红军模范”,高级指挥员冲锋陷阵牺牲,在战争年代十分正常,认为不正常岂非咄咄怪事?红二十五军“军魂”政委吴焕先即在长征至甘肃泾川时率队冲锋阵亡。长征中共牺牲军级干部12人。
  第四,认为毛泽东因系外来陕北,为站稳脚跟欲“借刀杀人”,杀害刘志丹,是对中国共产党和党绝对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一无所知。任何个人不能以军队为私物,以毛泽东缔造军队之崇高威望,临时中央到中央苏区,也一样被免去本兼各职。当时红军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正在用人之计,刘志丹为人耿直忠厚、战功赫赫。素以大局为重,光明磊落,严于律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怀和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他多次告诫受冤屈的同志和西北红军指战员:“革命利益高于一切,要识大体,顾大局,绝对服从中央的领导,听从中央的调遣”。在他的带领下,西北红军同到达陕北的各路红军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周恩来评价:“刘志丹同志对党忠贞不贰,很谦虚,最守纪律,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党员。”中央正急需刘志丹这样既能打仗又忠心耿耿的本地将领。在强敌压境、兵少将寡、生死存亡的关头去搞借刀杀人,真是咄咄怪事。当时刘志丹奉命率部攻打三交镇,是为红军主力会师河西保障通道。如果作战失利,东征红军包括毛泽东本人都有可能被堵截在黄河东岸而无法返回陕北,结局可想而知。相信这种低级谎言,不是别有用心,就是超级白痴。
  第五,王若望文章极力标榜自己是“以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探明其真相。”振振有词:“是什么人打黑枪把刘将军打死?由于实现这一阴谋的是党内特务头子康生部署的,所以凶手肯定得到保护并且还有奖赏,永远不会破案。”他肯定这起“政治谋杀”是康生部署的,但是,康生是1937年11月29日才与王明、陈云从苏联飞抵延安的。而在刘志丹壮烈牺牲的1936年4月14日,他还在遥远的莫斯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政治谋杀”这样的大事怎可能进行遥控?正是由于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到达陕北,并采取果断的措施停止错误的肃反,才挽救了陕北根据地,挽救了刘志丹等人。如果刘志丹果真“死于政治谋杀”,急于“消除异己”的毛泽东又何必下令“刀下留人”?为什么还要从错误的肃反中解救刘志丹?王若望肆意篡改、臆断、歪曲历史,是否信口雌黄,读者不难作出判断。
  第六,同桂荣回忆:“我要开棺看他一眼。”周恩来副主席劝说道:“刘嫂子,你身体不好,见了更难过。”因为同桂荣已哭晕几次,周恩来劝阻出于关心。
  第七,刘志丹牺牲时头上还扣着“右倾错误”的帽子,西北干部心中愤慨。但党是在40年代延安整风后才正确认识历史问题,全党在七大达到高度的团结和统一。毛泽东到延安时头上又何尝没有一大堆“右倾”“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等帽子,党的成熟是一个过程。
  因此,关于刘志丹牺牲的种种讹传,虽非空穴来风但却没有任何史实依据,既是给中国共产党抹黑,更是对刘志丹烈士极大的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