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面

副 刊

 

返回主页

 
 

古代的“意见箱”

□ 刘绍义

  如今,对领导有意见,可以当面提,对政府工作有意见或建议,也可以形成文字放到意见箱内,举报贪官污吏,还可以发到政府或者纪委网站上,方便得很。那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如果发生类似的事情,他们上哪里去反映呢?古代有这样的网站,有这样的意见箱吗?
  有。早在尧舜时期,人们受交通要道竖木柱作识别道路标志的启发,就在一种称作“华表木”或“桓表”的木柱上书写谏言了。无论是谁发现了舜的过失,都可以在木柱前大胆指出,由书记员记录下来转告给舜。
  舜一方面主动接受人民的监督,另一方面还广开言路,设置了“敢谏之鼓”,收集治国之良策,征招治国之贤才。所谓“敢谏之鼓”,就是在门前放上一面大鼓,无论是哪个人想举荐贤良之士,进献治国之策,只要击几下大鼓,舜就接见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这种方法,舜重任了颛顼帝的八个子孙,惩罚了帝鸿氏、少皋氏的后代,亲自讨伐了三苗的叛乱,罢免了治水不力的繇。
  汉武帝时代的河内太守王温舒,虽然名声不太好,但却是一位治盗的能手。在他任广平都尉时,“广平号为道不拾遗”。王温舒治 “盗贼恶少年”的办法之一,就是 “投缿,购告言奸”。“缿”,《史记》“索隐”解:“受投书之器,入而不可出。”这种上锁的“意见箱”,不是木制的,是陶泥烧成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继 “谤木”“肺石”遗风,在公车府前置“谤木函”和“肺石函”各一,规定“欲有横议(意见),投谤木函”, “欲自申并(求达),可投肺石函”。“函”既可“投”,自然非“箱”必“柜”。梁武帝第一次让“意见箱”有了分工。
  “缿”“函”发展到武则天时代,分工更细。“武后垂拱二年,有鱼保宗者上书,请置匦,以授四方之书。乃铸铜匦四,涂以方色,列于朝堂。” 《新唐书》中的这四“匦”分别接受怀才求达、谏议时政、伸冤陈屈、献赋作颂四类投书。
  由于这四“匦”太过繁琐,后来就只在一只匦里开东南西北四扇门,东门名曰“延恩”,是专为那些投诗词文章自荐求仕的人开设的;南门名曰“招谏”,是专为评议朝廷政策得失的人开设的;西门名曰“伸冤”,是专为那些蒙受冤屈的人开设的;北门名曰“通玄”,是专为研究自然灾变及提供军事情报的人开设的。
  明清两代承继前制,允许臣民上书告诉,洪武九年下《省变求言诏》曰:“……古今乾道变化,殃咎在乎人君,寻思至此,惶惶无所手足,惟告臣民,许言朕过……”还在中央设有专门接受吏民上书告诉的专门机构——通政使司和登闻鼓院(清改院为厅),从机构上保障了政情畅通。“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章奏实封建言,陈情伸诉及军情声息、灾异等事”,是通政使司的重要职能。仁宗即位时还专门下诏:“凡军民利病,许诸人直言无隐。” 可见古代帝王对谏言是多么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