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的典范——党对十七路军的统战工作(上)
□ 毕远佞
陕西的“子弟兵”——十七路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创建的一支地方部队,渊源于20世纪初杨虎城在家乡陕西省蒲城县组织的农民抗暴武装。辛亥革命爆发后,杨虎城率部参加起义军,随后多次改编,不断发展。北伐时期参加了反对直系军阀刘镇华部围攻西安的战争,坚守古城八个月,杨虎城一战成名。1929年4月,杨虎城接受蒋介石指挥,所部相继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十四师、第十七师、第七军、第十七路军,杨虎城先后任师长、军长、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十七路军总指挥,由此至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是十七路军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总兵力达6万多人,主要活动于陕西全省及甘肃、宁夏部分地区,亦称西北军,是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地方军事力量。
党在十七路军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合作的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关系最密切、实践最成功的,即是与杨虎城及其所部十七路军的合作。
早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魏野畴、刘含初、赵葆华、吕佑乾等人就在杨虎城部活动。1927年初,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政治处中共支部成立,书记曹力如,有党员10多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十七路军中建立的第一个组织。此后直到1936年,党在十七路军中的地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受共产党人的影响,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下,杨虎城不仅自己曾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对于前来避难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不但予以收留,而且委以重任。共产党员南汉宸任省政府秘书长、张汉民任陕西警备第三旅旅长、许权中任独立旅旅长、武勉之任四十二师旅长、康哲民任十七路军总部军械处处长、阎揆要任西安绥靖公署特务第二团团长、刘威诚任陕西警备第一旅团长、宋文梅任特务营营长。刘志丹在地方军阀苏雨生部开展兵运工作时被捕,就是南汉宸和高级参议杜斌丞以陕西省政府名义出函保释的。在南汉宸等人的努力推动下,十七路军和红四方面军订立了“互不侵犯、联合反蒋”的秘密协定。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多次亲笔致信杨虎城,提出西北大联合、共同抗日的主张。从1936年上半年开始,中国工农红军与西北军、东北军之间结束了敌对状态,在共同抗日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位一体”大联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首先在西北实现,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由于中国共产党与杨虎城长期合作,杨部地下党组织基础较好,加之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十七路军官兵中反对内战、抗日爱国情绪高涨,终于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西安事变中,十七路军一举将在西安市内的所有中央系部队和机关全部占领缴械,将住在西京招待所的中央大员全部扣压。西安事变后,十七路军系统部队被蒋介石分化,由地方实力派变成中央军旁系杂牌部队,走上了一条被蒋介石逐步削弱、肢解、消灭的道路。抗战全面爆发后,十七路军改编的三十八军主动请缨,对日作战,率先开赴河北战场,先后参加了漕河、保定、娘子关、忻口、坚守中条山等著名战役,成为抗日劲旅。三十八军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精神,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称赞。在八路军留守兵团和军内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十七师进行了著名的碛口整训,成为以八路军为榜样改造部队的开端,部队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全面抗战爆发后三十八军中的党的工作,是在中共中央的关心和指导下开展的。陕西省委也一直很重视,历任省委领导贾拓夫、杨清(即欧阳钦)、张德生、赵伯平、汪锋、吕剑人等都作过具体的组织和指导工作。1939年3月,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三十八军成立了由蒙定军任书记,郝克勇(范明)、胡振家(后补张西鼎)为委员的中共三十八军工作委员会。工委在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领导下,在中央军委、中央情报局、西北特委分头指导和配合下,坚持抗战、培训干部、反对国民党的破坏和瓦解,开展以赵寿山、孔从周等为主要对象的统战工作。1942年12月下旬,毛泽东先后同任弼时、高岗、贾拓夫、欧阳钦等听取郝克勇的详细汇报,对三十八军工委做了全面指示,决定今后三十八军工委归中央直接领导。为了方便地下工作,毛泽东问得郝克勇舅家姓范,亲自给郝克勇改名为范明。
经过工委卓有成效的工作,三十八军的地下党员从1937年的20余人发展到1944年的630余人(包括第四集团军总部系统的地下党员),基本上控制了三十八军的领导权。因此,山西、河南和陕西的一些群众把三十八军戏称为“七路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