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羊文化
□王秀良
农历已未羊年春节,我在自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五羊献瑞人增寿,下联是:三阳开泰喜盈门,横联是:吉祥如意。从《说文解字》《辞海》《辞源》解释:一说,“羊,阳也”。故三阳开泰即三羊开泰通用。三阳开泰,寒退温升,阴消阳长,冬去春来,万物萌发,羊代表了积极向上之意。一说“羊通祥”故“吉祥”即“吉羊”。又说“祥通善”。祥是喜庆的象征,善是美好事物的征兆。五羊献瑞说的就是羊做善事,送祥瑞之事。东周夷王时,五个仙人骑着口衔谷物的五只仙羊降临今天广州所在地“楚庭”,将谷物赐予百姓。从此,广州成了岭南富庶之地,有了“羊城”之称。羊年伊始,三阳开泰,五羊送瑞,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善良、吉祥、美好的象征。
羊都是由野羊训化而来的。有据可考的羊的训化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羊形象的陶俑则出现于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羊的训化伴随着中华民族步入文明,影响着我国的文字、道德、礼仪、美学、饮食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塑造着中华民族祥和、善良、正义、温顺、淳朴、尚礼、孝道等形象。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优秀美好的品质。这就是我们的羊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
从中国汉字的造字来看,凡汉字的根是“羊”,带有羊偏旁的字,都有着吉祥美好之意。例如“羊大为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中,炎帝神农氏姓姜,“姜”字上半部为羊,伏羲的“羲”字中也有羊。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从这些汉字的构造中,可以看出人类对羊的崇拜。炎帝和伏羲的名姓中不仅体现出人与羊的关系,而且他们的部落也以羊为图腾,这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图腾。羊之图腾的出现,说明羊已被神化为某种精神和信仰,体现着王权、部落、民间信仰的力量。说明羊早已渗透到我国的文化基因,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
羊在古人的心中成为善良、正义,具有完美道德的象征。善字、義字都以羊为元素。据《帝王世纪》《皋陶断案》的记载和传说,尧舜时期的大法官皋陶就是因羊的善良和正义启发了他的“法治”“公正”“正义”的思维,借助独角神羊断案,并制定了五刑之法,实现了当时的司法公正,开启了古代司法公正的序幕,他本人也被后世奉为司法鼻祖。直到现在,我国一些地区的民间仍然流传着用羊占卜的风俗。可见,羊已在人们心中成为公正廉洁的象征。
儒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执贽》中写道:“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谛,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故卿以为贽”。把羊说的“仁义”“知礼”“吉祥”,至善至美,为此以羊为榜样。到明代时,“羊羔跪乳”被编进《增广贤文》,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的典范。羊“知礼”“至孝”响应了中国的礼仪文化。
历史上的人们,通过绘画、雕刻、造型,把羊的形态,羊题材故事,巧妙嵌入到宫廷礼品,贵族玩物,民需用品,乃至寻常百姓家用中。展示了羊文物的历史悠久,浓郁厚重的艺术价值和精神信仰。通过描摹羊的各种形态,叙述人与羊的各种故事,抒发了人与羊的各种感情,反映了人类和羊在文明发展史上的相随相伴,羊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人类养羊、用羊、喜爱羊、看重羊、神化羊,羊文化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文人墨客喜欢用“羊毫”书写华章,描述羊的故事,绘画羊的形象。如传世的“九羊交泰”“九九阳春”“九羊报喜”、《二羊图》等;人们把四十年婚期纪念定为“羊毛婚”,以图婚姻美满幸福;用“羊角哀”的礼仪悼念死者,以表对死者的尊敬;以羊命名的地名,植物名亦甚多;也有以姓羊为荣的,历史上的羊续以清廉传家,吏民曾为其后代羊祜立“羊碑”,以表其廉,······。人们迷信羊、宗教神化羊,道教有“叱石成羊”的故事,佛家有“龙女牧羊”的故事,儒家有“苏武牧羊”的故事。民间传说中,羊因盗五谷种籽给人间而舍身取义,因此得以列位十二生肖。就连西方世界,被神化的家畜依然只有羊,十二星座里的“白羊”和“摩羯”原型即来自羊。羊被神化以后,有了气场、多了庄严、变的神秘,羊与人的关系得到了升华,羊文化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
羊肉泡是陕西的一道名餐,今年春节我多次吃羊肉泡,在味觉上享受着美味的同时,回味着中国的羊文化。心想,国人弘扬羊文化,发扬山羊的爬山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中国梦就会早日实现。也想到,如果世界上的人类都具有羊文化的基因,体现着羊的美德,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和谐相处,合作共赢,世界将显得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