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皇三大士”到“开元三大士”——印度高僧与密宗祖庭大兴善寺的渊源
□张清林
2015年5月14日,应习近平主席之邀来西安访问的印度总理莫迪专程来到位于西安南郊的佛教密宗祖庭大兴善寺参观,并在寺院的大雄宝殿虔诚地上香、诵经、祈祷、临别时还用他家乡的语言——古吉拉特邦语在贵宾簿上留了言。印度总理访问西安的日程中,中方本没有安排大兴善寺这一站,是莫迪总理的特殊意愿促成了他的大兴善寺之行。莫迪总理将西安作为访华的首站是因为习主席之邀和中印之间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交流,而莫迪西安之行特意挤出时间到访大兴善寺,则是因为印度高僧,特别是“开皇三大士”和“开元三大士”与这座古老佛寺的深厚渊源。
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距今已1700余年,原名“遵善寺”,北周明帝时,改称陟岵寺。因为隋文帝杨坚与佛教的特殊因缘(在寺院中由尼姑抚养13年以及佛教对隋文帝夺取江山、统一全国的舆论支持),隋朝开国后,大力复兴佛教,在国都大兴广建佛寺。隋文帝开皇二年,敕令迁移原陟岵寺于大兴的“九五贵位”之地,扩建后的该寺占当时靖善坊一坊之地,固以大兴与靖善之义更名为大兴善寺。大兴善寺在隋朝的地位极高,堪称“天下第一寺”,不仅是全国僧尼事务管理机构所在地,也是当时唯一的国立译经馆所在地。
隋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扶持,被北周武帝打压的佛教再次兴盛起来,吸引了大批印度僧人来华弘传佛教,多位来到国都大兴的印度高僧被安置在大兴善寺这座“国寺”中翻译佛经,使大兴善寺成为闻名天下的佛经翻译“三大译场”之一。当时的大兴善寺集中了中外三十多位学者,最有名的是被称为“开皇三大士”的那连提黎耶舍、闍那崛多、达摩笈多。开皇二年,那连提黎耶舍在92岁时入住大兴善寺,主持译务四年之久,曾受封“外国僧主”。达摩笈多于开皇十年入兴善寺,与闍那崛多共同主持译。达摩笈多深通三藏精微,为人谦和,勤于译务,为密教经典的汉译奉献了心智。从莫迪总理在大兴善寺的留言中可知,达摩笈多来印度自古吉拉特邦,是莫迪总理的同乡,在华从事佛教弘传和佛经翻译达26年之久。在隋朝的佛教复兴运动中,大兴善寺发挥了中枢作用,对中印文化交流也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正是大兴善寺吸引莫迪总理前来参观的重要原因。
大兴善寺名传中外,固然与隋代大兴佛教的“机缘”、所处的“国寺”地位、名僧辈出、佛经翻译中心等因素有关,但更主要地是因为它是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被后世信众尊为密宗祖庭。而大兴善寺从“国寺”发展为密宗祖庭,也与印度高僧密不可分。
密教属龙树所创大乘佛教之一派,据说是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化身金刚持私下对信徒传播的佛法,区别于佛祖当年公开演讲之佛法,即称之为显宗的各宗派。这一系的佛教,在修行方式上有很多不许公开的传授秘密及充满神秘内容的特征,因而又被称为密教。由于它主张修习三密相应(瑜伽),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密咒(口密)、心中观想大日如来(意密),以与大日如来的“三密”相应,实现“即身成佛”,故又称“瑜伽密教”。 其立宗的依据主要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
密教经典很早就传入我国,但密宗的创立却在唐代。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至八年,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到此弘传印度密教,在寺内译经传法,设坛灌顶,广授徒众,完成汉传佛教密宗创立,使兴善寺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
善无畏,中印度僧人,在唐玄宗开元四年,经西域来到长安,带来了梵文本《大日经》,受到唐玄宗礼遇,被奉为国师。善无畏先后被安置住兴福寺,大明寺、兴善寺等。在弟子僧一行的协助下,译出了后来成为密宗“宗经”的《大日经》。
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人,幼年于那烂陀寺出家,后游学全印,博通经教。开元八年,经南海、广州、洛阳到达长安,先住慈恩寺,后迁大荐福寺,最后到大兴善寺主持翻译《金刚顶经》等11部密教经典。
不空,北印度人,开元八年与其师金刚智一同到长安,一起翻译《金刚顶经》。金刚智逝世后,不空奉师遗命赴印度和狮子国(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并广求密藏,于天宝五年,返回长安,奉诏入宫,建立曼荼罗,为玄宗灌顶,并开坛广为四众授法。
安史之乱前,不空受玄宗尊崇,敕令长住大兴善寺,译经传法,大立坛场。安史之乱中,不空率领僧团安住大兴善寺,与逃亡在外的玄宗、肃宗暗通消息,密报叛军情报,提出各种建议。战乱平定后,不空为肃宗授转轮王七宝灌顶。到代宗时,不空更受朝廷宠信,征请四十九位高僧大德入住,每年正月、五月和九月都在寺内开坛灌顶,教化文武百官和佛教四众,扩大了大兴善寺的影响。由于不空的努力,以大兴善寺为基地,前来学习密法的僧众络绎不绝。当时长安各寺,大兴善寺的香火最盛,两京僧徒,修密法者最多,密宗成为当时中国佛教最兴盛的一个宗派。
在开元三大士中,对密教经典的翻译和密宗的创立,贡献最大的是不空三藏。纵观唐代大兴善寺译馆的译经活动,他的成就远远超过其他译主,他在唐代生活的半个多世纪里共翻译印度密教经典110部,与前代的鸠摩罗什、玄奘、义净并成为佛经翻译“四大家”,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与善无畏和金刚智圆寂后葬于东都洛阳不同,不空三藏将自己的事业和文化生命永远地留在了大兴善寺。大历九年六月十六日,不空在大兴善寺圆寂,代宗皇帝闻听后异常悲伤,缀朝三日,以示追念,并特拨专款于大兴善寺内起塔建碑,追赠“司空”,谥“大辩证广智不空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