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的108坊
□ 刘颖慧
在明清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市井所说“据坊上相传……”。即使到了当代,也不时在报章中将民间小道消息称作“坊上传言”。城坊的最初形成,源自大唐长安城的布局。唐代的长安城可分作三部分:最北部的中央部分叫宫城,是皇帝、后妃和太子所住的地方;宫城的南边叫皇城,是政府官员们办公的地方;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把宫城和皇城包围着,是百姓或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

从上图可见整个长安城大体呈方形,纵横交叉的大街把长安城分隔成许多方块区域。当时称这些方块区域为“坊”,每个坊都有不同的名字。唐长安城到底有多少个“坊”?实际上随着大唐都城的发展,长安城里坊之数前后是有变化的:“以东西十四条大街和南北十一条大街来分割,本可以区划为110坊另东西两市,并且在分布上以朱雀大街为中界,街东与街西数目相等,各有55坊另一市。但事实上是隋初营建大兴城时,都城东南隅曲江一带,虽占两坊之地却并没有设坊,所以东城减去两坊,53坊与西城55坊,应该是108坊并两市。这是隋初至唐初长安城中的里坊之数。”但随后,里坊数又发生了两次变化,分别是唐高宗龙朔二年和唐玄宗开元二年。所以长安城的里坊总数共有108、110、109三次变化。大约由于最初的坊数是108坊,因此人们说到长安城的坊数时,最常用的是108坊。
长安城的每个坊都是规整而标准的长方形,而在里坊的排列上,以朱雀大街为中轴,左右也是非常对称,街东与街西,里坊位置及其形制,面积的大小,都是彼此对等,左右均称。各个坊有坊墙,再开有坊门让坊内居民出入。坊间小的街道,被称为“曲”或“巷”,因其路面较窄,唐人也称之为“狭斜”,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诗中云“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曲巷各有其名称,有按方位称呼的“南曲”“中曲”等,有按长度称呼的“短曲”“深巷”;有按街树称呼的“柳巷”;有按当地大户族姓命名的“薛曲”;有按不同民族聚居命名的“高丽曲”;还有按坊人职业命名的“毡曲”等。至于坊门,由专职门吏掌管,负责按时开关。早上五更二点自宫内“晓鼓”声起,诸街鼓顺序敲动,坊门开启,鼓要敲到天亮为止;每晚鼓声敲响关闭,不许出入。夜晚实行全城街道严格宵禁,如果有“犯夜者,笞二十”,即便是官员也不例外。
长安城人口分布乃 “南虚北实,东贵西富”。因为北边是宫城和皇城啊,所以人口密集,官宅居多。东边住着官员,乃官员云集;例如城东北的入苑坊和胜业坊王府云集,入苑坊有玄宗的十六位王子居住,号称十六王宅;而胜业坊有薛王业宅,宁王宪山池院等。公主第宅集中在崇仁坊,如太宗女东阳公主宅,中宗女长宁公主宅等。而安仁坊则多云集的是亲王外家,如薛王业舅父王昕宅,宁王宪外祖父刘延景宅等。西边有大唐西市,商人比较多,西市的贸易又极为繁盛,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以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都在西市附近的里坊居住,所以有人戏称是“富人云集之地”,由此形成了“东贵西富”的局面。而南部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俗称“围外”,就是靠近今天的长安县了,居民也稀少。这和今天的西安现状刚好相反。
长安城主要街道由纵11条街道、横14条街道组成。将两边靠近城墙的街道不计入,则南北向街道9条,东西向街道12条。称为“九衢十二条”。横街成为条,自北起以序数为名,如果你去过日本京都就会发现其老城区内横街至今仍以“条”为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