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及其名称的由来
□张清林
在唐代遗存的佛教建筑中,蕴藏历史文化信息最丰厚的莫过于汉传佛教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了。大雁塔不仅是印度佛教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的结果和体现,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和象征,就连其名称本身也是中印文化元素的融合。
和法门寺因塔建寺不同,大雁塔是因寺建塔。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始建于北魏道武帝时期,本名净觉寺,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在净觉寺旧址修建新寺,更名为无漏寺。隋朝末年动乱,长安城内大部分寺院遭到破坏,唐高祖武德初年(618年)无漏寺被毁弃。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生母文德皇后(长孙皇后),祈求冥福,报答慈母的养育恩德,奏请太宗皇帝在无漏寺旧址敕建佛寺,以“慈恩”为名,故称“慈恩寺”。寺院建成后,皇太子宣令度僧三百,并礼请五十位高僧大德入住,恭请从印度回国的玄奘大师为上座,主持翻译佛经。大雁塔因为坐落在慈恩寺内,古又名“慈恩寺塔”。
大雁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为安置、供养和保存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佛经,玄奘大师奏请高宗皇帝在长安慈恩寺西塔院建造,由玄奘亲自设计,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塔。大雁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觉塔),共有5层,高60米。后来,唐高宗李治觉得这座印度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格不太协调,于是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层。长安年间(701年—704年),朝廷又对大雁塔进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则天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10层。
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复到7层。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第五次修葺,这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
慈恩寺内的佛塔名为大雁塔,源自印度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僧人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净食(即雁、鹿、犊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僧人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僧人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公元629年至645年间,玄奘大师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并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玄奘大师回到长安后,奉旨在大慈恩寺主持寺务和佛经翻译。为供奉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像、佛舍利和佛经,玄奘大师仿照他在印度所见的雁塔,在慈恩寺内设计主持修建了佛塔,并沿袭了印度佛塔之原名。
慈恩寺内的雁塔所以叫大雁塔有双重含义:一是代表大乘佛教之义。玄奘大师去印度游学之前,汉地流传的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而玄奘回国后,翻译大乘经典,传播大乘思想,使大乘佛教在汉地流传,大雁塔的修建具有标志性意义。其二是为了和荐福寺的雁塔相区别。慈恩寺内的雁塔修成后,长安城内荐福寺又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佛塔被称大雁塔,荐福寺佛塔被称为小雁塔,这种称谓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