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面

干部教育

 

返回主页

 
 

汤一介: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史飞翔

  汤一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和蜚声海内外的国学泰斗。汤先生祖籍湖北黄梅,1927年2月16日出生于天津一书香门第。祖父汤霖是清光绪十六年进士,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按照族谱排序,汤一介属“一”字辈。于是父亲为他取名“一介”,意为“一介书生”。汤家乃读书世家,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风家学。汤用彤先生希望儿子汤一介能一生读书做学问,传承汤氏家族视读书为本分的家风。受此影响,汤一介从小就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并且有着比较深入的思考。1946年汤一介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结果不幸落榜,只好进入北京大学先修班学习。1947年夏,汤一介再次参加大学考试,这一回,他终于如愿以偿,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1年,汤一介自北大哲学系毕业留校任教。1956年调北大哲学系,任汤用彤先生的学术助手。子承父业,汤一介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儒家哲学、佛学、中西文化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2003年,已是耄耋之年的汤一介不顾老之将至,毅然出任国家重大项目《儒藏》的总编纂。《儒藏》是一项基础性的学术文化工程,将收录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家典籍文献近6千部,约15亿字,其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有40多所高校和海内外的300多名学者参与。将如此浩大的一个工程协调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放眼整个学界,当时能够担此重任的大概也只有汤一介先生一人了。仅此一项,汤先生足矣名垂青史。
  汤一介先生晚年有两大心愿:一是编完《儒藏》精华本,二是续编好《汤用彤全集》。《儒藏》精华本已于2014年6月出版了百册,惟《汤用彤全集》迟迟不能完工。汤一介生前曾多次说,他想亲眼看到父亲全集的出版,并表示要赠予家乡湖北黄梅的汤用彤纪念馆一套。2014年暑假,汤一介说:“我确实没有几天了。”此后,他再次对身边人说:“我想再多活两天,一直等到父亲的纪念馆典礼及研讨会结束。这两天,你们一定要把我看护好。”遗憾的是,汤一介最终还是没能等到这一天。
  2014年9月10日,汤用彤纪念馆开馆仪式在湖北黄梅县一中举行。此前两天,汤用彤先生的学生、北京大学教授许抗生、赵建永等人加班加点终于赶制出了两套《汤用彤全集》样书,准备在开馆仪式上送给纪念馆。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开馆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2014年9月9日的晚9时,汤一介先生却溘然长逝。临终前,一直处于昏迷中的汤一介突然睁开双眼,嘴巴微张,像是在与亲人做最后的告别,然后就永远地离开了。第二天,开馆仪式前,参加活动的所有人员全体起立,为9月9日晚因病逝世的汤用彤先生之子、中国当代国学泰斗汤一介先生默哀。捐建汤用彤纪念馆的董事长周展宏博士在给汤一介夫人乐黛云的唁电中这样写道:“九月九日晚九时余,黄梅县城上空电闪雷鸣,突降大雨。也许先生仙逝,天人感应,黄梅大地,以雨相泣,以雷相迎。”此外,他还奉上一副挽联:“大江东去,九日惊雷落黄梅;归去来兮,百年诗书泽后辈。”
  汤一介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并身体力行。从上世纪80年代与冯友兰等人共同发起创建中国文化书院推动“文化热”,到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文化总顾问,乃至晚年出任《儒藏》工程首席专家,可谓是苦心孤诣、不遗余力。2014年6月27日,87岁高龄的汤一介先生出席《儒藏》精华编百册出版仪式时动情地说:“我们必须继续努力,不编完《儒藏》全本,就代表这个工程没有最后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愿为这个工程尽力。”直到去世前先生还疾呼:“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不珍惜自己传统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