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面

理论综合

 

返回主页

 
 

市场经济对创意的需求

□雷海虹

  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说,现代化社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一般来说,现代化社会在经济上的特征是市场经济,而不是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
  在现代化社会或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体是多元的,各主体之间不是一种纵向的金字塔关系,而是一种横向的平等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横向竞争成了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之一。
  竞争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竞争,智慧和创意才能派上用场。即使在传统社会,一旦社会竞争激烈起来,“谋士”和“点子”也会大走红运,像春秋战国时的“养士”,三国时代的“三顾茅庐”等。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从经济发展史的过程来看,企业竞争的重点不断发生转折,并且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竞争阶段。
  在第一阶段,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它们重点进行的是物质领域的竞争,争原料、争设备、争市场,因为这些东西与企业效益直接联系,一旦竞争成功,效果会立竿见影地显出来。
  在第二阶段,企业看到了“物”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企业有了人才就能迅速发展。于是人才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重点,许多大公司想尽一切方法延揽人才。比如美国通用公司为了得到一位优秀的电气工程师,在多次“挖墙脚”没有挖到的情况下,不惜花费巨资,把那位工程师所在的公司整个买了过来。
  在第三阶段,企业认识到“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技术型的,另一种是智囊型的;前者请来就能用,马上见效益,而后者尽管投资大、收效慢,却能够对企业的整体效益和长远发展产生无法估量的价值。于是,智慧型人才在市场上成为竞争热点,咨询、策划、顾问之类也成了时髦的行当,而“何阳现象”“王志刚工作室”一时也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
  IBM公司的总裁托马斯·沃森认为,IBM公司的成功不是靠资源的调配,也不是靠研究部门或推销部门的勤奋工作,主要是靠全体职员开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沃森指示,在IBM的所有厂房和办公室内都挂着写有“思考”两个字的牌子,以便随时提醒人们什么事是最重要的,不要因为每天的杂务而忘记了思考。无论大会小会,只要沃森到场发言,总要把“思考”的牌子挂在身后,似乎在对听众说:“如果你们没听清我的发言,至少应该记住思考两个字。”
  企业家们直接在竞争的第一线搏杀,他们当然深谙“有‘智’者事竟成”的道理。而且,从实际的操作过程来看,有些创意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实施或取得成效,但是也有很多创意只是一个纯而又纯的创意,完全是头脑的思维杰作,你只要知道了就能实施,只要实施了就能收效,不需要额外投入资金、技术或人力。这样的创意是企业家最感兴趣的。
  我们来看两个实例:
  日本有一家生产味精的工厂,销售量一直排徊不前,于是向社会各界人士征求创意,以便在不增加投资规模的前提下能够大幅度地增加铕售量。后来,有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给他们提了一条建议,厂方采纳了她的建议厂不费吹灰之力便使产品的铕售量增加了四分之一。
  那位妇女的建议是:请在味精瓶的内盖上多钻—个孔。
  原来,这家厂出产的味精是装在4个小瓶子里出售的,瓶子的内盖上有四个孔;顾客使用时只需打开外盖,对着汤盆或菜锅猛甩几下,瓶里的味精便通过四小孔掉进食物里。一般顾客放味精并没有精确的度量,只是大致甩个三四下;四个孔时那样用,五个孔时还是那样甩,结果就在不知不中多甩出来了25%,把每位顾客的25%加起来,就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了,况且,在味精瓶内盖上多钻一个孔,不过是更换一个模具而已,哪里需要增加投资,引进技术?
  在我们目前的市场上,到处都是“电脑学习机”,十年前畅销大江南北的“电子游戏机”似乎销声匿迹了。但是内行的人都知道,这两种“机”实质是一种“机”,把后者改名换姓就成了前者。据说,最早建议厂家改“机名”的那位聪明人,得到了一笔不少的“咨询费”呢!
  请想一想,这种“机”的消费群主要是中小学生,但是每台“机”的价格通常是数百元,学生的存钱罐里不可能有那么多,非得家长掏腰包不可。作为一个家长,你是希望买台机器帮助自己的孩子“游戏”呢,还是帮助自己的孩子“学习”?答案是显而易觅的。不但能“学习”,而且和高深莫测的“电脑”结合在一起,吸引力就更强了。
  不要误以为创意思维只是大企业的专利,也不要误以为只有在重大问题上才值得我们绞尽脑汁地去思索;在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创意思维都能够施展手脚,并且都能够获得应得的报偿。
  去年夏天,在一家农贸市场,一个卖西瓜的摊贩手拿一把小刀,在瓜皮上划了一些图案,并刻上“福”“寿”“双喜”“祝您快乐”等字。他卖的西瓜质量并不见得比别家好,价格也不低,但是,那些下班要与家人团聚的,走亲戚串朋友的,去参加喜庆聚会的,都被西瓜上的图案和吉祥语吸引住了。这样,小贩的举手之劳,既给顾客带来了满意,也使得自己的生意火红起来。据小贩自己说,他的西瓜自从刻上字以后,每天的销售量增加了将近3倍。
  大量的事例都说明,市场经济体制下之所以智囊辈出,创意如潮,就是因为创意能够得到丰厚的报偿;社会以各种形式奖励那些有创新思想的人,不断激励着个人、组织和企业想办法,出主意,巧策划。
  当然,就个人来说,绝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是为了得到奖赏才去创意的。个人的创新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为了自己的兴趣,有些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还有些只是为了赚钱或者显示自己的才智等。
  从做出较大创新贡献的个人来说,社会奖励与个人创新力之间,存在着一种较为复杂的关系。根据西蒙顿对10位西方古典作曲家的研究,社会的各类奖励,如获得奖品、荣誉博士学位、荣誉团体的成员、列入名人录、为他建立纪念馆、为他举行公众庆祝活动等等,与这些作曲家创新性作品的数量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密切相关的联系。
  另外,根据祖克曼(Zukerman)的研究,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在获得奖金之后,他们的创造性作品减少了三分之一;得奖之前的五年内,他们平均每年有6.2篇论文,而得奖后的五年内,平均每年只有4.2篇论文。而同一时期没有获奖的科学家们,在年龄、研究领域、隶属的组织类型等方面大致相同的条件下,研究论文仅减少了12%。
  但是,这些只是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的例子,对这些事例也可以用别的原因来加以解释。就整个文化氛围来说,现代化社会比传统社会更能激发人们的创意思维,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强调智慧和点子的价值,这是肯定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