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面

干部教育

 

返回主页

 
 

清流大师梅贻琦

□罗日荣

  谈到清流,我特意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网络给出的答案是:“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
  说到梅贻琦,我特别喜欢在网络上搜索梅先生的照片,梅先生要么是一身长衫,要么是一身西装,在长衫与西装的交替之间,我也感受到了中西文化对于那一代人的影响。我喜欢搜索民国的大师,特别喜欢看他们的照片,通过照片看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性格特征。相比胡适的儒雅,林语堂的闲适,鲁迅的横眉冷对,梅贻琦先生那瘦高的身子,以及圆圆的眼镜片,透露出来的是一股清流!
  梅贻琦的俭
  梅先生身为清华大学的校长,作校长总是有点特权的,梅先生上任清华大学校长之后,住进清华园甲所(法定校长住宅),按照学校的惯例,校长的许多生活开销是由学校供给的,比如家里的佣工薪水、校长的电话费、校长的生活用的燃料等,但梅先生做校长之后,马上放弃了这些特权,他认为既然学校给了校长薪水,这些生活用费就必须校长自己承担。清华大学给校长配了一辆专车,但梅先生认为专车只是用来给自己办事的,而不是自己的私家车,因此,他绝不允许家里任何人用学校的汽车办私事,夫人要坐只能顺路搭便车。1938年到西南联大后,梅贻琦与普通教授一样租平房,住所窄小简陋,并将校长专用车交给学校共用,外出办事,路近则安步当车,路远则搭便车,或坐人力车载一段路。据说,梅贻琦所行之事处处为学校精打细算,1941年7月,梅贻琦与联大总务长郑天挺等在成都办完事后,准备转重庆回校,梅贻琦联系买好飞机票后,又得到可以搭乘邮政汽车回昆明的机会。邮车不仅比飞机晚到一天,一路上还要遭受日机空袭之危险、山路颠簸之苦,但可以为学校节约两百多元钱,梅贻琦毅然退了飞机票,一行3人乘邮车回到了昆明。所有的这一切,梅贻琦先生是为了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当此国难严重时期,各事更应力求节省,期以最廉之代价,求得最高之效率。”
  梅贻琦的公
  据清华毕业生孔令仁回忆:当年,西南联大附中师资水平出众,教学质量很高,在昆明极具号召力,可谓是当时昆明的重点名校。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女儿龙国璧和梅贻琦的女儿梅祖芬都想进联大附中,结果龙国璧名落孙山。平日里没少给联大物力、财力支持的龙云就想找梅贻琦“开后门”,心想:如此区区小事,梅贻琦怎么也不肯给个顺水人情?于是决定派秘书长去联大找梅贻琦疏通。孰料秘书长却领命不行。龙云生气地问道:“还站着干什么?快去啊!”秘书长回答:“我打听过了,梅校长的女儿梅祖芬也没被录取。”闻听此言,龙云对梅贻琦增添了几分敬意。龙云愕然气消,但他不死心,亲自登门拜访梅贻琦。梅贻琦没有马上表态,而是留龙云在家吃饭,请联大教务长潘光旦作陪。席间嘱咐潘光旦派人晚上为龙云的孩子辅导功课,以便明年再考,并言明家教费由龙云出。在这样的人面前,龙云只好答应。
  梅贻琦的廉
  1949年,梅贻琦先生在美国接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的驻美机构——华美协进社的常务董事,继续经营“庚子赔款”。1955年,梅贻琦由美国飞台湾,开始用这笔钱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由于台湾当局刚退守台湾,军政界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并且许诺了梅贻琦不少好处,但梅贻琦不为所动。晚年梅贻琦患病住院,无力支付医药费。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享年73岁。梅贻琦生前随身携带一个手提皮包,住院后一直放在床下一个较为隐秘的地方。两星期后,在各方人士监督下秘书将皮包启封。当包打开时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原来里面装的是清华基金账目,一笔笔清清楚楚地列着,他自己从未挪用过一分。睹物思人,在场者无不落泪。梅贻琦的创办的新竹清华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其中就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