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1453年以来欧洲的分分合合——重读《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
□赵青新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欧洲的历史向来不乏这样的演绎。《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是英国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专家布伦丹·西姆斯的代表作品。西姆斯聚焦1453年以来的欧洲国际关系,通过500多年的分分合合显示了欧洲政治力量的变动过程。该书主要围绕德国展开论述,但在近日英国公投宣布“脱欧”的背景下,重读此书,对于历史上的英德、英欧和欧洲各国的微妙关系,有了新的理解。
1453年,是历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君士坦丁堡失陷;这一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英格兰人被赶出了法国。这两件事情让欧洲各个国家内部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现代欧洲地缘政治的新纪元。从那以后,欧洲人因为一系列颇具争议的王朝继承问题而纠缠、争斗不休,每一次争端都会引发旷日持久的、惨烈的战争。18世纪的法国在拿破仑的带领下,颠覆了整个欧洲的均势。法国不断吞并、分割其他国家,拿破仑在法国和他占领的地方强制推行改革,同时欧洲其他国家为了战胜拿破仑也不得不进行改革,这些最终改变了欧洲大陆的面貌。英国打败了拿破仑,因此它可以从欧洲战场抽调出更多的军队,来对付大西洋彼岸闹独立的美利坚。19世纪60年代中期,德意志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美国与德国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实力空前增长,对力量均衡产生了重大影响。民主主义、共产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开始在欧洲这块土地上兴起。德国法西斯差点掌握了欧洲和整个世界,最终在美、英以及其他同盟国的联合打击下被粉碎。1945年之后,世界分裂成东、西方两大阵营,直到20世纪晚期,前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欧洲再次经历一次政治大洗盘。
英国为什么“脱欧”?从《欧洲》揭示的500年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德国深卷其中难能周全,而英国与欧陆却始终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亨利八世创建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唱对台戏;二战初期英国实施绥靖政策企图借助德国平衡欧洲势力;英国在1973年才正式成为欧共体一员,但在1975年就搞过一次“脱欧公投”,肇因是1973的石油危机引发了欧洲的经济困难。这样说来,这次英国选择“脱欧”其实就不那么让人大跌眼镜了。欧元危机、债务缠身、移民问题等,都是英国想要甩掉的包袱。与欧陆国家同属一个文明的事实让英国默认自己是欧洲的成员,而地缘格局和英联邦遗产等又让它得以享有其他欧洲国家不能享有的特殊权利,如保留货币主权,不加入申根组织,不参与旨在加强政治一体化的动议等。英国对于欧洲统一从来心怀警惕,它尽量避免太深地陷入欧洲事务,但同时又不会真正离开。简单地说,英国想要红利,却不想要太多义务。这也是很多欧洲其他国家的想法。
欧洲共同政策的致命缺陷在于,其几乎没有任何集体执行力,而且各个国家往往难以就如何应对危机达成及时、有效的共识。西姆斯在《欧洲》的结尾之处,将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希望寄托于两个国家,一是英国,二是德国。如今,在英国宣布“脱欧”之后,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的世界形势,回顾欧洲走过的五百年,目睹它正经历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没有人知道,这是不是又一次大分裂的开始。全球化的今天,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刻更加共生共存,相依相伴。欧洲的事务也是整个世界的事务。如何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这对于所有国家都是严峻的挑战。
本书作者: 【英】布伦丹·西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