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面

理论综合

 

返回主页

 
 

道德与健康的关系

□梁劲泰

  世界卫生组织(WHO)目前已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认为健康既涉及人的体能,也涉及人的精神。道德健康者应有以下特征:不采取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等能力,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什么说道德健康有益于延年益寿呢?因为人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健康,心情愉快是肉体和精神的最佳养生法,经常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才有可能健康长寿。
  道德健康的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各种美德,无害人谋利之心,有助人为乐之德,能长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然能促进体内分泌较多的激素,酶类等,将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进而增强人体抗病力,使人们少患病,保持身体健康。反之,健康必定大受影响。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使人短命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废、惧怕、贫求、怯懦等。国外医学的研究也发现,犯贪污受贿罪的人易患诸如神经及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为非作歹者的普遍心态是紧张、恐惧、烦恼等,因而必须使身体免疫系统的能力削弱,进而导致多病及死亡。(摘自亦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倡道德健康》,《健身科学》1999年第四期)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1858-1917)在讨论自杀现象时指出,自杀虽然是个人行为,但主要是社会造成的,引起自杀的真正原因是社会力量。进一步说就是个体与社会群体的整合程度会影响自杀的产生,一个人如果与社会整合程度高,例如他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对老人要尽孝,与兄弟要讲悌,这样他为了个人而自杀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即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果背弃家庭责任而去自杀,也是违背孝道的并且会受到指责。个人与家庭的整合是进一步与社会群体整合的基础,即所谓“移孝为忠”,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父母的存在,是子女进一步承担社会责任的中介和基础,也是有效抑制子女自杀行为的重要力量。
  按迪尔凯姆的理论,忠孝节义分别反映了个人与家庭、朋友及国家的社会整合程度。近年来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恶性案件,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死同学四人的案件,北京大兴李磊杀死亲人六人的灭门惨案,福建南平郑民生残杀九名小学生的凶案等,都折射了这些凶犯不正常人格中的社会整合背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没有社会道德感,个人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极低,连自己的家庭都难以融入,更谈不上融入集体和社会,他们都具有极其自私孤独的性格。当然,这些案件的出现与目前社会在经济发展中的急剧转型有着密切关系,另外也与传统道德的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人头脑中只要有丝毫的忠孝节义的意识,就不会做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
  《孝经·天子章》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一个尊敬并爱护父母孝顺的人,不会仇视和怠慢社会上的其他人,用这种关爱父母的心走进社会,就可以造福于广大的百姓了。儒家的道德精神,是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的,正是这种道德精神才能使爱心得以扩展和升华,推己及人并由此产生善良仁慈的感恩之心。孟子也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寻求高深道理呢?为什么要放弃简单易行的东西,而去追求繁难的东西呢?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我们都关爱自己的亲人,用关爱自己亲人的方式去关爱社会上所有的人,天下将会因此而太平。
  关于道德与健康的关系,传统文化中不乏这方面的论述,孔子早就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胸中坦荡,肯定对健康是有好处的,而小人心中常常计较,忧虑重重,必定对健康不利。荀子也指出:“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荀子·修身》)人的血气运行,意志与思考活动由礼乐引导就会通达,如果不顺从礼乐就会出现错乱和不畅的情况;人的饮食、衣着、起居活动或休息的时候,遵循礼义就谐调适当,不遵循礼义就会触犯禁忌而生病。
  《内经》也在相关论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老,以其德全不危也。”(《黄帝内经·素问》卷一)放弃名利而无所追求,生命的元气就会牢牢地跟随你,守住了你的精神,这样疾病就不会入侵……所以人应当满足于简单的饮食、简单的衣服、安于朴素的民俗,不计较高低得失,所以民风古朴。这样欲望就不会伤害的他的眼睛,淫荡邪恶的东西不会损伤他的心志,无论他是否愚笨贤明,不会再受到物欲的干扰,因为他的行为是合乎大道的,即使到了百岁也能够动作敏捷,这是因为他的德行完备所以才没有疾病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