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惊人语半天中——雁塔题名
□王华旭
古城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矗立着古朴雄伟的大雁塔。它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视为古城的象征。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气势恢宏的唐代古塔。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大慈恩寺初建于隋朝,初名无漏寺。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当太子时,因生母文德皇后早逝,为补报慈母大恩重修此寺,取名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周围环绕着曲江池、杏园和乐游原,风景秀丽,它的北面遥遥相对的是大明宫含元殿。据传唐高宗当年每天早晚都在大明宫含元殿遥望慈恩寺祭拜。唐代的慈恩寺规模很大,重楼复殿,云阁禅院,异常豪华。
到了慈恩寺,人们自然会想起玄奘,也就是人们《西游记》中的唐僧的原型。玄奘俗姓陈,河南偃师人,是慈恩寺的第一任方丈,也是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十三岁出家,曾游历各地,先后参访许多名师,佛学造诣日深。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玄奘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遂发愿西行求法。贞观元年(627),玄奘陈表申请,唐太宗未准。然而他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他沿途论教参佛,苦索穷究,备尝艰辛,终于在贞观五年抵达印度摩揭陀国(今印度巴特纳市)那烂陀寺,受学于佛学大师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一住就是五年,前后听戒贤讲经多种,兼学各种婆罗门书籍,可谓挫笼参会,深达佛学妙义,曾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三藏是高级技术职称,是指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的大德高僧。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整个长安城为之轰动,“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唐太宗接见了玄奘,劝他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大慈恩寺落成后,玄奘奉敕入住,悉心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他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并在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大雁塔初建时只有五层,武则天时重修,此后多次修葺。现在的塔是七层,高六十四米,呈方形角锥状。塔身为青砖砌成,各层壁面的柱枋、栏额等皆为仿木结构,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这种楼阁式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大雁塔算是当时城中的最高建筑,加之是一个空心塔,可以登高远眺,许多著名诗人登临过大雁塔,并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其中,章八元的《题慈恩寺塔》相当有名: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
当时的文人雅士经常结伴来此游览。当时的文人聚会叫做雅集,现在称作派对。岑参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也是一首广为传诵的佳作: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两位诗人都以气势磅礴的诗句,描写大雁塔巍峨高耸的雄姿,精致峥嵘的鬼斧神工,加上登高后的猎猎来风以及富于哲理的感叹,生动地表现出诗人们登塔时的激动。杜甫也写过“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这些诗作曾引起后世无数登塔者的共鸣。
唐代新考中的进士都要登大雁塔,并留诗题名,象征从此步步高升,青云直上,这在唐中宗神龙年间已成风俗。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当年二十七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非常自豪地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地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把雁塔题名与羽化成仙并提,可见他们何等春风得意,已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荣誉。到后来大雁塔形成“塔院小屋四协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景致。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珍贵的题壁。明代时,陕西乡试举人追慕唐代进士们雁塔题名的风流韵事,相携到塔下题诗留名,这些字迹仍保留在塔门门楣和石框上,给古城西安留下历史的余晖。
(作者系西安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