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寻诗(上)
□王华旭
唐代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这里有着开放的胸怀,这里有着昂扬的精神,这里也必然孕育着繁荣的文化。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的诗坛群星灿烂,长安也是灿烂的诗城。从帝王将相到伎妾奴婢,从文人雅士到樵夫渔翁,无不吟诗歌唱。无数诗人在长安留下诗作,长安的许多地方都链接着优美的诗歌。有学者说,诗就是诗人内心冲动的倾泻与抒发,心象加上物象就可以成诗。鲁迅先生说中国的好诗在唐朝已经写尽,大概因为当时的诗人们有着太多的激情和冲动。
有一则故事叫“旗亭赌唱”,说的是有一天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同到酒楼饮酒,这个酒楼带歌厅,称作旗亭,恰逢梨园伶官歌伎也在此宴饮。三位诗人约定,比一比歌伎们唱谁的诗歌多。第一个歌伎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第二个歌伎唱:“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少府》;歌伎接着唱:“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是王昌龄的 《长信秋词》。王之涣坐不住了,指着这群歌伎中最漂亮的一位说:“这个歌女再不唱我的诗,我终生不再参加这种酒会。”那位姑娘果然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王之涣非常得意,问:“怎么样?”三位诗人大笑。歌女们一问,得知他们是诗歌作者,争着行礼相认,请他们签名留念,入席一起饮酒。这样看来,唐代的诗歌,可以相当于诗人的名片。唐代歌伎的文化修养往往很高,不但会吟诗,而且会作诗,一位佚名的歌伎曾写道:“莫攀我,攀我心太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仔细玩味,诗作虽然通俗,却写出几多想爱不敢爱、想爱不能爱的辛酸。
传说李白拜见诗坛大腕贺知章时,出示自己早年的作品《蜀道难》,贺知章读罢赞叹诗作惊天地,泣鬼神,称赞李白“子谪仙人也”,还解下自己佩带的金龟换酒,与李白痛饮。此后,李白名气大振。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想实现其政治理想,厌倦于当御用文人,他抨击权贵、傲岸不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歌又是他的政治宣言。
长安是唐代中国的首都,不但是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活动的中心,唐代著名诗人都在长安活动过,并在此写就许多优美诗篇。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称作“诗圣”。他的远祖杜预是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人,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杜陵狂客,长安许多地方留下他的足迹。《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他的长诗。诗中写到一天黎明,他路过骊山脚下,唐玄宗和杨贵妃等人在宫中歌舞宴饮,通宵达旦。他回到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家中,听到妻子嚎啕大哭,原来是小儿子饿死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诗中多处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忧虑,他的担忧不无道理。杜甫的这首诗作于天宝十四年(755)十到十一月间,当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到骊山玩乐,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还在玩乐,因为叛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杜甫好像一位伟大的预言家,他诗中的忧患意识,表明这位天才诗人对大唐盛世之下潜藏的危机不安。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被叛军俘虏,押解到沦陷的长安,虽深陷囹圄,但矢志不渝,写下千古名作《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饱含一腔忠君爱国激情,看到山河破碎,烽火连天,能不伤心感叹?诗作表现了诗人内心不尽的苦痛,也含有他对亲人的思念。杜甫总共在长安生活了十多年,写了许多不朽诗篇,达到创作的高峰。长安区韦曲镇有杜甫故居,后人修祠纪念。至今,杜公祠仍是一处名胜。
(作者系西安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