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面

副 刊

 

返回主页

 
 

上世纪的荣氏企业

□冯群力

  最近,看到朋友从旧书摊上花200元钱购得的一本1929年印制的反映荣民企业发展的《茂、福、申新三十周年纪念册》,眼界大开,并引发了一些思考。
  企业家,是300年前工业革命的产物,他们对于近现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这已被世人公认。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社会动荡、民族觉醒、充满激情、不断革命的时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缘故,企业家在很长时期内被作为资产阶级和革命的对象归入另册,其中性的说法叫工商业者。企业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是近30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才逐渐被国人认同的。历数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能举出一长串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的名字,而作为著名企业家的荣宗敬、荣德生,即便是当代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也未必知道他们是谁、做过什么事。
  荣宗敬(1873—1938)、荣德生(1875—1952)兄弟,江苏无锡人。早年经营钱庄,1901年他们在无锡开设第一家面粉厂,以后陆续在无锡、上海、武汉、济南、常州开设茂新、福新面粉厂、申新纺织厂。1921年成立茂、福、申新总公司。荣宗敬1938年2启病逝于香港,荣德生1952年7月1在无锡病逝。
  从1915年开始,荣氏涉足纺织业。图为始建于1915年的申新第一纺织厂,占地40余亩,安置从英国购进的纺纱机、织布机。1921年荣氏最大的纺织厂——申新三厂在无锡诞生,其主体厂房长160米,宽60米,全厂职工达到4100人,年产布105万匹,出纱4200件,用棉花14.7万担。到1925年,共建申新纺织厂6家。到30年代初,荣氏纺织企业拥有纱锭、布机总量分别占全国的20%和80%。
  1921年组建茂、福、申新总公司。总公司实际上是荣氏生产企业的资本经营中枢。总公司通过资本运营,吞并、兼并了三家面粉厂和四家纺织厂。资本运营促进了荣氏产业快速扩张,在荣氏面粉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有40%的加工设备是租用的,利用其市场和品牌,在两三年内即用赚得的钱把租的厂房、设备买了下来。1903年,荣氏企业自有资本不过5万元,到1929年已经接近1000万,这期间增长了近200倍,这种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为了融通资金,总公司成立了储蓄部,通过经营网点,面向企业职工和民间开展了为期三个月到八年不等的短、中、长期储蓄业务。除了直接向社会融资,荣氏还先后投资银行业,荣宗敬本人兼任数家银行的董事。
  在企业管理上,荣氏积极引进吸收西方的管理方法,先后多次派人去英、美考察同类企业的管理。在福新第七面粉厂,聘请外国技师稽查厂务,而设备最先进的福新八厂,则直接聘任外国专家萨布恩为之管理。
  当“丰衣足食”还是当时中国社会大众最普遍、最现实的追求时,荣氏企业几十年里紧紧抓住面粉加工和纺织业作为兴办实业的立足点,显示出对国情和市场的洞察力。
  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关爱及回报社会,既是企业家成功必备的品质,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条件。荣氏在兴办实业的同时,亦投资于社会和企业职工的福利性事业,如开办公益小学、建立工商中学、设立申新职工子弟学校。各种在校学生最多时达到600多人。同时,在无锡兴办了藏书达16万册的公益性图书馆“大公图书馆”。资助地方修公路,并建立公共汽车公司。纪念册还详细记述了企业兴办职工食堂、职工宿舍,在节假日给职工颁发奖品,举办职工运动会,建立职工俱乐部等涉及职工福利和文化生活的种种措施。这些体现出荣氏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追求。
  在一张荣氏企业的“全家福”照片中,身后那象征西方文化的欧式建筑同照片中人们的传统服饰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文化反差。很难想象,这些出生在清朝光绪年间,深受“四书”“五经”熏陶,一身清朝绅士装束的人们,仅用十几年时间,便经营出一个如此有条不紊、堪称当时亚洲一流规模的现代实业集团!
  这些80多年前荣氏企业的老照片似乎给我们一个启示,只要有一个开放的国策,给民间、个人充分的发展自由,从封建观念下的农业文明,到按市场经济需要,组织适应工业文明的现代企业,这种历史性的跨越,在一代人身上就可能完成。这一点,在80年代的中国农民身上,再一次得到印证。不过几年时间,一大批农民企业家、乡村企业、私营企业即已从传统业中走出来,活跃在当今的中国经济舞台上。
  我们似乎不应再用历史的负担和所谓“国情”自己吓唬自己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