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作者用电邮给学术期刊投稿时可参考的一些规范和细节

  对于尚未采用“作者在线投稿系统”的学术期刊而言,通过电子邮箱来接收作者投稿已逐渐成为其稿源主阵地。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编辑,我已处理和分类了上万封作者投稿电邮。在工作中,我发现这些邮件在主题、内容和附件等格式方面五花八门,其所传达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不精简的问题极为突出,再加上作者对一些投稿细节重视不够,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编辑对稿件的审校进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提出以下规范和细节,供作者和同行参考。

  首先,规范邮件主题、内容和附件名称的格式。一是将邮件主题格式规范为:作者姓名=文章完整题目,其中符号“=”只起到分隔内容的作用,没有其他特殊含义。例如:张三,李四=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如此规范可使编辑及时掌握邮件的最关键信息,也便于日后需要时可根据作者姓名或文章完整题目来查找所需邮件。二是邮件内容信息要精简。稿件电子版里有的信息不要再出现在邮件内容栏里,除非是说明要让某位编辑查收自己的文章或是自己的文章做了新的修改之外,内容栏里最好为空。其他想写的文字置于稿件文末,以确保审稿编辑会看到这些信息。三是将作为附件的稿件电子版名称规范为:发送邮件的具体日期=作者姓名=文章完整题目,其中日期格式为年月日各两位数字。例如:131205=张三,李四=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其中131205代表2013125如此规范可让编辑确认所要刊用文章的收稿日期和方便对文章进行分类保存,也便于日后需要时可根据日期、作者姓名或文章完整题目来查找所需文章。因为多数期刊编辑的电脑上安装了Word2003办公软件,所以作者提供的稿件电子版最好是后缀名为doc的Word文件。如果作者使用的是比Word2003高的版本,请把文件保存为可与Word2003兼容的文档格式,以确保编辑能正常打开。

  其次,规范作为附件的稿件电子版内容格式。 一是作者应参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修订版) 来规范文章内容。此规范可在网上找到,作者可认真学习其中关于题名、作者及其工作单位、作者简介、摘要、关键词、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参考文献、电讯地址等的规范内容。学术期刊编辑大多会优先审读和刊用格式比较规范的文章,所以作者应耐心细致地做好对自己文章内容的规范工作。二是在文章页面设置上遵守以下规范,方便编辑打印和审校文章。具体是:文章正文字体设置为五号字大小的宋体、A4纸、页边距(上、下、左、右)都是2厘米、单倍行距、页码要在页底居中,页面显示比例是100%。如此设置页面,既可节约打印纸张,又能提供编辑修改文章时所需的空间。

  最后,作者还需注意的一些细节包括:一是要确认自己使用的邮箱可以及时收到学术期刊的回信。学术期刊收稿邮箱一般都打开了邮件自动回复功能,只要收到作者邮件,就会立刻发出自动回复,到达时间有快有慢,别急。如果作者长时间没有收到自动回复,可发询问信。推荐作者使用腾讯QQ或搜狐邮箱,它们的兼容性很强,几乎不存在收不到回信的情况。二是要认真查看学术期刊的自动回复内容。里面也许会有期刊简介、征文启事、投稿规范、重要通知、联系方式、网站地址等重要信息,作者可以借此了解期刊的相关情况,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稿件以满足期刊的相关要求。三是不要重复投稿或一稿多投。将同样的稿件多次重复发给同一期刊和明里暗里的一稿多投行为都会严重浪费编辑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作者决定要改投他刊,最好提前通知已投稿的期刊,做到文明投稿。四是可通过邮件来咨询相关问题。发出询问信后,通过看编辑回复的时间长短和回复内容的详细程度来判断对方的工作效率和态度。若是效率低下或态度不好,那么作者最好选择放弃投稿或是直接邮寄纸质稿件给期刊。五是自己或请他人来仔细校对稿件。作者应在稿件发给期刊之前,首先将文章里的错字、别字和病句及时纠正,对字母、数字、公式、引文和图表进行认真的核对,文后的参考文献也要尽量符合上面提到的学术期刊规范。六是要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除了其他需要提供的信息外,作者最好在文后能给出自己真实准确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以便期刊工作人员需要时能第一时间与作者取得联系。

  总之,只有规范才有效率,注重细节才能减少矛盾。若能推广以上规范和细节,那么作者和学术期刊都会从中受益。

备注1:《理论导刊》网页地址是http://www.shxdx.com/lldk/
内有投稿须知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修订版)》。
备注2重整后的文章,本刊一定会收好,请放心。若采用,本刊会在三个月内及时与作者联系,请耐心等待。稿件发出三个月后仍未接到刊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为了公正审稿,杜绝人情关系稿,本刊采用匿名审稿制度,期间不必来电查询。所收邮件会分发给责编,我不看稿,我没有决定用稿的权力,请理解。 若有其它问题,请发信给我。
备注3:请至少遵守邮件主题、内容和附件名称的格式规范。(下次投稿时注意就可以了)。
备注4:请将此规范和细节转告你的同事和好友,让更多的人受益。
备注5:给本刊发了电子版,就不必再邮寄纸质版,以免造成重复编辑。若作者坚持同时采用两种方式,那请在邮件内容栏中说明。
备注6:请作者自律,不要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理论导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柴伟

文二:科研论文文后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规范与举例

  党校系统科研人员在撰写社科类论文时,大都会查阅一定数量的各类资料,并在论文完成时,将相关参考文献列于文后。参考文献是科研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被参考信息作者劳动成果的尊重,又是给读者提供深入了解相关信息的指南。在工作中我发现作者来稿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增加了期刊编辑和校对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也影响了稿件被刊载的几率。早在2006年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就已制定了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如今全国大约有5千多种学术期刊在执行此《规范》。为了让大家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和使用相关规范,我在参考《规范》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力求用通俗简洁的文字列出了几种常用的参考文献编排格式,并举例说明,供大家参考。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应将各条参考文献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而列于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比如文后要是有N个参考文献,则分别表示为:[1]、[2]、……[N],参考文献的序号应与正文中的右侧上标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每条参考文献只能与一个序号对应,且内容各不相同。若是出现若干条参考文献的内容相同而仅是页码不同时,可将相应页码列于正文中所对应的指示序号后,并将这若干条参考文献合并为一条列出。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末尾均以“.”结束。
  其次,我将几种常用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说明如下:
  1.图书文献:[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
  [1][法]笛卡尔.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M].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9.
  备注:除了普通图书(包括教材等)书名后用[M]标识外,其他如汇编图书书名后用[G]标识,参考工具书(包括手册、百科全书、字典、图集等) 书名后用[K]标识。
  2.期刊文献:[序号]作者.文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
  [3]杨毓团.黄道周礼学思想论略[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63-66.
  [4]陈兰芝.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维向度[J].理论导刊,2012,(6):33-36.
  3.报纸文献:[序号]作者.文名[N].报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
  [5]蔡冬梅.现场教学五步工作法[N].陕西党校报,2012-06-30(2).
  4.网络文献:[序号]作者.文名[EB/OL].(发表日期)[引用日期].网页地址.例如:
  [5]高娓娓.美国校车的黄色特权和黄色关爱[EB/OL].(2012-06-12)[2012-07-06].http://blog.huanqiu.com/gaoweiwei/2012-06-12/2534679.
  备注:[EB/OL]表示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除了图书、期刊和报纸等传统媒介上的信息外,互联网上的电子信息(如博文等)也正逐渐成为参考文献的一个重要来源。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外文参考文献与中文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基本相同,但是其存在的不规范问题更为严重,论文作者应该耐心细致地对其著录。由于篇幅所限,难以面面俱到,大家可以打开网页http://www.shxdx.com/lldk/zhengwen/guifan.html来详细学习《规范》中的相关内容。在科研论文写作中严格按《规范》来著录文后参考文献,会使自己的论文更完美、更规范。这既可提高期刊编辑和校对人员的工作效率,又可增加文章被优先刊载的可能性,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理论导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柴伟

文三:刍论对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剽窃行为的预防与查处

  在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可能出现的众多不端行为中,最常见的就是剽窃行为。《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界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标准》)将剽窃定义为直接将他人或已存在的思想、观点、数据、图像、研究方法、文字表述等,不加引注或说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以及过度引用他人已发表文献的内容。《标准》同时将剽窃细分为八种,除了前六种已在其定义中有所体现外,还有自我剽窃和剽窃未发表成果。对于剽窃的界定和说明在《标准》中占据了最大篇幅,其重要性和危害性由此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每一篇高质量论文都是作者独立或联合他人运用科学方法,经过长期苦心研究和思考而成的智慧结晶,一经问世就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而不容他人肆意侵犯。然而就是有些人想省时省力地实现拿学位、评职称等目的,不会或不愿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耐心研究和精心撰写属于自己的成果,而是抱着侥幸心理直接恶意剽窃(相似度达到50%以上为恶意剽窃)他人成果,并通过人情关系或支付高额版面费等途径,将论文在期刊上公开发表并上知网。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原作者的相关著作权,而且也浪费了宝贵的期刊资源,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竞争。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对剽窃行为深恶痛绝,想方设法来遏制此种丑恶现象。对于如何事前预防和事后查处剽窃行为的问题,我浅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作者的自律、期刊编辑部和相关法规的他律共同构成了事前预防。一是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是每位作者所应具有的学术品质,决不能为了个人名利而突破学术道德底线,去主观恶意剽窃他人成果。作者在为既定课题撰写论文时,除了要深入实际调研外,肯定还要参考一定数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但作者最终撰写出的论文主体内容一定要是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成果,不应为了凑字数而去大量引用他人成果。作者应在不影响论文完整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引用他人成果的文字量。此外,作者平时要认真学习《标准》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修订版)》中的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规范,还要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自己的论文进行全面检测,及时发现和消除可能出现的无意剽窃行为。二是期刊编辑部应投入一定的资源,坚持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每一篇准备刊发的论文进行检测,若发现存在剽窃行为的论文,要坚决撤稿,并将此文作者列入黑名单,今后要重点检测其可能再次投稿的论文。如果期刊编辑部迫于人情关系或为了多收版面费,而将存在严重剽窃行为的论文公开发表,一旦这种行为被社会曝光,将会使期刊声誉扫地,还可能因此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处罚。因此,期刊编辑部要慎之又慎地刊发每一篇稿件,力求避免此类恶性事件的发生。三是《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标准》以及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制定的相关规范,既要密切实际和适时完善相关内容,又要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组织专门学习等方式来最大限度地传播宣传相关法规。

  其次,期刊编辑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以及各单位学风建设委员会的联合协作共同构成了事后查处。一是期刊编辑部在接到举报后,要立即收集核对相关证据,一经查实,就要马上告知剽窃者应立即向原作者道歉并赔偿相应损失,同时将撤稿申请发往中国知网,请求对方及时删除存在严重剽窃行为的论文。由于此类事件常常会涉及多方权益且错综复杂,期刊编辑部和原作者大都不愿把事态扩大,导致剽窃者的所在单位往往事后并不知情,这使得剽窃者不能得到应有的严惩。二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门应联合集权组建全国学术不端督查办公室(以下简称“学督办”),借助中国知网先进的数据库技术,迅速开展对库内所有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收集分类那些存在严重剽窃行为的论文及其作者信息。及时将相关情况通报给剽窃者所在单位的学风建设委员,责令其限期处理并汇报结果。“学督办”在将收到的处理结果备案并在其专属网站上公示后,再委托中国知网删除这些论文。三是作者所在单位的学风建设委员在接到“学督办”的查处任务后,应不徇私情、毫不手软地严惩剽窃者,除了责令其写出深刻检讨和向受害人公开道歉赔偿外,还应收回其因剽窃而获得的各种权益,如奖金、学位和职称等,并给予相应的处分,最后在全单位公示。除此之外,学风建设委员也应坚持对作者提交的每一篇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对存在严重剽窃行为的论文作者执行同上面一样的严厉处罚,以警示世人。

  最后,面对这种日益蔓延的学术歪风邪气,社会各界应以事后查处为主,事前预防为辅,变被动为主动,全力搜索并严惩恶意剽窃者。只有让剽窃成本远高于其收益,这样才能使欲剽窃者不敢越雷池一步。总之,只有持续不断地打击学术腐败、净化学术风气、提高学术道德和加强学术规范,才能更好地保证原作者著作权不受侵犯,并激发作者队伍的原创积极性,最终撰写出更多有益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论文。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理论导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