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助老是老龄社会的重要课题
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67亿人。相关预测显示,到2035年左右,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老人没有智能手机无法扫码点餐”“不会‘团购’的老人柜面购物无法享受优惠”等关于老年人不适应数字化生活的话题频上热搜,舆论也不断呼吁关心关爱老年人,帮助老年人适应现代数字化生活。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数字社会的发展红利,成为老龄社会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完善顶层设计,加快构建适老型数字社会。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开展适老化制度建设,完善“健康码”管理,优化“一键叫车”等服务,简化网上就医流程,提高文体场所服务适老化程度等。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互联网网站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等相继出炉,为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提供了指引。可以预期,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助于推动适老型数字社会建设,为老年人适应数字化生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加强老年人科技培训,提高老年人运用数字化产品的能力和水平。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社会上基本没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运用智能技术”相关培训的机构,现有的老年俱乐部、老年大学等机构大多只提供文化艺术、生活娱乐、健康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缺乏日常生活中数字化产品的操作和运用等帮助老年人适应数字化生活的培训课程。这一盲区的存在说明社会对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需求缺乏重视。毋庸置疑,让老年人克服“科技恐惧症”的最好做法就是让他们对陌生的数字化产品多操作、多适应,直到能够熟练使用、灵活运用。为此,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社会层面,年轻一代应该主动引导和教会老年人学习和使用日常的数字化产品,在教授过程中要有耐心、要多鼓励,切忌挫伤老年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另外,商家也应该从细节抓起,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容易理解、功能简单、操作方便的数字化产品,不断扩大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适用人群。老年俱乐部、老年大学等机构应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运用数字化产品培训课程,较为系统地向老年人传授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字化产品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老年人快速适应数字社会发展的节奏,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推动智能化助老产品研发和推广,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当下在帮助老年人共享数字社会发展红利上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是,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与年轻人视角下的“老年人需求”可能存在偏差。2018年深圳大学联合腾讯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揭示了老年人的微信生活。报告显示,老年人较为感兴趣的是如何阅读公众号文章、如何给朋友圈点赞等,而青年人教导老年人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视频聊天、微信支付、发红包等。这一发现表明,研发和推广智能化助老产品,必须立足于老年人的数字化生活特点和现实需求,这样才能收到实效。比如,根据老年人对广告辨别能力差的特点,为老年人开发无广告版手机APP,解决老年人容易误点广告的问题;在老年人日常接触较多的交通、医疗、银行等领域适当多保留人工服务,或实行人工服务与智能化设备相结合、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人工引导的“半智能化”服务模式,打造有温度的智能化服务模式。同时,还应关注老年人识别谣言能力和防诈骗能力较弱的实际,在研发和推广智能化助老产品上尽可能地从技术层面防止谣言和诈骗的产生。
总而言之,帮助老年人适应数字社会的关键在于,社会各界需要更多地从老年人的角度考虑数字化产品的研发和运用,在推广智能技术的过程中更多地倾听老年人的声音,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积极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这不仅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赋能老年人、实现积极老龄化的一大法宝。
作者:李晓星 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宣传处
编辑: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