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校声音 > 正文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发布时间:2023-01-06 17:10:53     来源:陕西日报(2022年12月29日) 分享到: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二十大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新时代十年是我国民生建设取得历史性进步、全方位跃升的十年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全方位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十年来的伟大变革,民生领域建设成就是伟大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我国民生发展史上最伟大、最具标志性的进展。建成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建成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书写出一篇气势恢宏的民生大文章。这些民生建设重大成就,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源于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新征程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前进道路上,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意义更重大、内涵更深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赢得民心、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生连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理想信念决定的,也是党执政的重心和根基所在。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纵观百年党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过新时代十年的努力奋斗,我国民生领域取得历史性、全方位成就,基本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提出的新要求。迈上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强烈,需要内容更加全面,需要形式更加多样,需要层次更加优质。这就要求在民生建设上要从解决“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新期盼。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谈到工作存在不足、面临的困难问题时提出,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内容和关键性指标。由此可见,只有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才能确保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增进三秦百姓民生福祉

加强民生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一以贯之的重要要求,强调要“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指出“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做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部署一起把握、一起落实,不断增进三秦百姓民生福祉。

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最密切,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陕西建设,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社会公平正义。目前,我省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城乡之间差异仍然较大。在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下,要把县域作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战场”。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域统筹,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逐步推动“医共体”向“健共体”转变。深入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实施“优质+”办学模式,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加快建设县乡村衔接的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积极有效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挑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省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必须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加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着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盘活经营性资产,管好公益性资产,规范到户类资产。深入挖掘和更好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元价值,培育更多“小木耳、大产业”式的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视为民生工作的重要目标。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完善分配制度,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不断满足三秦百姓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翟晓舟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

          王   玮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文化与科技教研部


    编辑:汪婷

郑重声明:本网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我们将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

版权所有: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陕ICP备07500574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西路119号邮政编码: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