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校声音 > 正文

关中书院:崇文尚德

发布时间:2024-05-24 11:09:31     来源:当代陕西(2024年第9期) 分享到:

       关中书院,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作为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秉承敦本尚实、修德立心的教育理念,是关学文脉绵延千年的历史见证。历经时代变迁,蕴含其间的丰富教育理念,推动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厚植其中的关学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源源不断提供历史资源。


从“允执堂”到“精一堂”


       位于西安书院门内的关中书院,占地130多亩,院内房屋总计370余间,整体建筑为四合院形制,中轴线上保存有门阙、一道门厅、二道门厅、允执堂、精一堂、西侧百米廊庑和“斯道中天阁”遗址等。从门厅题字到讲堂命名都饱含治学理念、做人之道。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在宝庆寺东小悉园建讲堂六楹以便冯从吾讲学,题名“允执堂”,关中书院自此而立。


       允执堂取《尚书·大禹谟》中“允执厥中”之意,意为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或中庸之道,诠释了关中书院之“中正之道”的蕴意,明代书院首任主持冯从吾《关中书院记》对此有注解。“允执厥中”规定了讲学的宗旨是“修德”。冯从吾秉承孔孟儒家思想,坚持“启智树人”理念,融讲学与修德为一体,着力于培养“粹然之养,卓越之识,特然之节”的真人品,树立了崇文尚德的典范。


       清康熙三年(1664),兵部尚书贾汉复巡视陕西时,命人重修关中书院,在允执堂后面增建精一堂。


       精一堂取《尚书·大禹谟》中“惟精惟一”句,意在唯有精心专一,才能领悟大道奥妙,才能秉持中庸之道。“惟精惟一”明确了关中书院治学的要旨是“精研”。康熙年间,号称“清初三大儒”的周至人李颙执教关中书院,聚焦“精”“专”,推动教学改革,首先确定“讲学”为主责主业,强调:“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返治,全在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其次,致力打造“敦本尚实”的学风。张载、冯从吾等历代书院人倡导、践行“学贵于用”“学而能行”,营造了“戒空谈、敦实行”的好风气。清初学者顾炎武对此倍加赞赏: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


       乾隆二十一年(1756),关中书院的办学水平和治学之道声名远播,乾隆御赐“秦川浴德”。


       “秦川浴德”彰显关中书院的教育重镇地位。冯从吾任职期间主持制定《书院会约》《关中士大夫会约》,规定各种礼仪,对士人的言行举止、日常行为、与人交往等提出具体要求。继任者李颙为书院制订会约10条、学程8条,针对讲学的时间、礼仪、次第、方法、内容、目的以及学士子每日必修的学习课程等作了明确规定,为学生开具“明体”和“适用”两类书目。乾隆年间关中书院规制,设山长一人,掌管教务;监院一人,专管庶务;斋长二人,代表生徒,协助书院管理,此外,对考课、考试等作出具体规定。这一系列举措使关中书院的教学更趋规范化、现代化,初具近代教育的雏形。


书院育人杰


       走近西安市书院门,牌坊上是一副对联: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关中书院办学历史绵延数百年,英才辈出,从关学大儒、治理人才、名师大家,到致力于变革的革命志士,他们坚守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成为“民胞物与”的正道实践者。这里的往来学者孜孜不倦,研学修德,恪守学人风骨,在播火薪传中刷新着关中书院为国育人新篇。


       张载开创的关学,铸就关中书院之“魂”。作为宋代大理学家,张载出身陕西宝鸡眉县,著有流芳后世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奠定了宋明理学的核心话题,提倡构建命运与共的伦理精神,确立人心和善的道德秩序,镌刻在关中书院第一道门厅右侧,成为历代学者的理想追求,无愧为关中书院之“魂”。


       冯从吾讲学于宝庆寺,奠定关中书院之“基”。冯从吾是明代理学大师,陕西长安冯家村人,师从张载,毕生致力于治学育人。1592年万历年间冯从吾罢官回到西安,在宝庆寺讲学,因地制宜创建关中书院,主持院事并亲任主讲。时人评其曰:出则真御史,直声震天下;退则名大儒,书怀一瓣香。冯从吾主讲程朱理学,不遗余力推广“关学”,赢得秦地孔仲尼的崇高赞誉,关中书院也成为当时西北讲学议政的中心。


       于右任就学于关中书院,践行关学精神之“范”。同为三秦人士的于右任,在关中书院读书时被陕西学政目为“西北奇才”。他是兼济天下的大儒,同是高举民主大旗的斗士,在民国元年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四报,在辛亥革命、护法运动、国共合作等事件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孙中山曾赞扬他“放眼远大,深维本根”。于右任参与创办、改建渭北师范学校、复旦公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等校,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


       关中书院的每一块匾额、每一副对联、每一条学规,都散发着古代学者对治学的关切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昭示着弘道崇文、独立自由、经世致用、培育人才的书院精神,连缀历史、现实和未来,使精神文化薪火相传。


       关中书院,承载三秦大地治学育人的历史。书院人一心治学,义心处事,铸就了书院治学的辉煌。“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出自冯从吾,道出了讲学要旨,传递着经世济民情怀,吸引了大批学子负笈前来就学,多时五千余人,盛况空前,书院名动四方。后继者名儒李颙主持院事,注重“实修实证”,“环阶席而视听者几千人”,重现关中书院雅士满堂的盛况。“流光一瞬,华表千年”,一代代书院人弦歌不断地的传承,让书院文化延续,让书院精神历久弥新。


       关中书院,走过陕西志士烽火燎原的近代。坐落于书院一块斑驳交错的石碑,尚可辨认“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部遗址”十五个沉甸甸的刻字,印证了近代以来关中书院向革命聚集地的角色转变。大革命时期,这里活动着地下党的组织;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就读于此的学生积极开展学潮运动。黑色的纪念碑见证此处曾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活动地、爱国学生游行队伍前往临潼向蒋介石请愿的出发地。受关学精神浸润的先进分子和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义无反顾地担起时代使命,成为民族复兴的脊梁。


       关中书院,赋能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未来。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新时代的关中书院在文化对外交流传播方面持续发力,采取多部门联合、国际国内联动、媒体网络融合等多措并举,打造了集“‘研究+’关中书院大讲堂”“‘研学+’生态圈”“‘网络媒体+’文献典籍展”“‘汉语桥+’留学联谊”等研究宣传宣讲为一体的多种模式。四百年“高龄”的关中书院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关中书院集关学复兴的文化成果、关学承传的文化高地、书院文化的学府典范、汇集精英的人才宝库为一体。通过挖掘内蕴的道脉、学脉、文脉、心脉,使书院文化“活”起来,书院精神“新”起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文化资源。


       作者:王群燕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


   

郑重声明:本网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我们将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

版权所有: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陕ICP备07500574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西路119号邮政编码: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