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校声音 > 正文

遵循规律 发挥优势 明晰路径 精准施策

发挥陕西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7-23 14:15:32     来源:陕西经济研究(2024年第03期)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各地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陕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优势、明晰路径、狠抓政策着力点。

       一、陕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陕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嘱托,“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努力建设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形成了基础优势。

       (一)“热带雨林”式的科创生态优势

       科技创新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陕西以“三项改革”为牵引,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总抓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系统,营造出“热带雨林”式的科创生态。2023年,全省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4120.76亿元,增长35%,新增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0个,科研人员成立转化企业1051家,入库科技型企业2.18万家,增长3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61万家,增长33%;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秦创原培育建设5个立体联动“孵化器”、8个成果转化“加速器”和51个两链融合“促进器”;新增27个国家级孵化载体、94个省级载体、8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7家银行在陕设立科技支行或专营机构,推出89款科创信贷产品。在全国率先推出技术产权(技术交易)资产证券化产品。秦创原探索“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实施创新人才攀登计划,组建500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培养科技经纪人1000余名,建立6个“双向飞地”和10个地市协同创新基地,推行“西安研发、地市转化”,引领全省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二)根植集聚的创新资源优势

       高校院所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性支撑。陕西是科教大省,科技创新资源富集。陕西拥有各类高等学校111所,各类科研机构1814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400余个,科研基础设施体系完备;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74位,科技力量雄厚。2022年底,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国家超算西安中心验收投用,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成并入选国家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主体完工,先进阿秒激光项目获批开建。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电磁驱动聚变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聚焦空天动力、含能材料、旱区农业、多能互补、新材料等领域筹建陕西实验室,加快推进省部共建西部能源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西部煤炭绿色安全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落地。在航空发动机、家畜生物学等领域培育1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后备军”。在陕国家重点实验室达28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96家。探索组建6个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应用数学研究中心。

       (三)体系完整的产业承载优势

       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陕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所在。近年来,陕西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先进制造、现代能源、文化旅游、战略性新兴产业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态势已成。现代煤化工、航空航天、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集成电路与半导体器件、输变电等优势产业风头正劲。新能源汽车、光子、太阳能光伏、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技术研究积累深厚、产业优势突出。出台《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系列政策,目的就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培育建设20个左右省级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构建贯通“科研-中试验证-孵化-产业应用”链条的产业创新“小生态”,打造一批以产业创新聚集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二、陕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在让优质要素顺畅流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一)着力激励人才要素动力

       人才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树立“大人才观”,把人才资源的配置范围、配置方式、配置机制,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相统一。既要发挥陕西人才资源聚集的优势,又要吸引集聚全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力的人才政策。既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更要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大力度高层次建设“西安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大力实施三秦英才专项行动计划、培育创新型企业家队伍,打造大国工匠与卓越工程师队伍。弘扬科学家精神,让科学家在三秦大地有地位、受尊敬、更有舞台。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制定创新活动容错纠错清单,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科学、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

       (二)着力激发金融要素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的特点。从陕西的金融资本市场情况来看,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引导基金多投科技,加快统筹设立市场化的母基金、子基金的梯次天使基金投资体系。完善基金退出机制,提升股权交易比重。用好资本市场股权和债券工具,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发行债券。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天使投资生态体系,构建具有激励容错机制的投资评价体系。加快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创新科技信贷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保险,鼓励各类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创新,发挥保险分担、补偿和管理的独特作用。

       (三)着力激荡数据要素潜力

       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国家《“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指出,要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应用的关键在于场景。一是要将数据基础设施摆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未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更加注重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融合,提升算法与算力水平。二是要大力发展数据交易市场。依托秦创原总平台,建立大数据交易平台,推动数据交易环节产业化发展,拓展参与交易流通的数据类型、应用范围。三是要探索市场化数据要素交易规则。发挥“三项改革”延伸效应,创建数据交易市场(所),以数据登记、技术赋能数据权益使用等多种形式健全数据确权、收益分配、安全合规等方面的制度体系。

       (四)着力激扬技术要素效力

       发挥技术要素的基础性作用,重点要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调技术要素为企业所用,根本是做大做强科技企业集群。一是要做大企业研发力量,让更多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研设施属于企业、直接服务于产业。二是要改革企业与高校院所在技术领域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将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权转移给企业。三是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体系的能力,强化需求导向的研发政策模式,在科技成果领域“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相向而行。四是要提升技术市场的服务功能,构建有效的技术要素市场。

       三、以体制机制变革推动陕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陕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根据科教资源禀赋、产业体系基础、科研基础设施等,以“三项改革”为牵引,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突出重点、要点、关键点,久久为功。

       (一)持续深化拓展“三项改革”

       将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新质生产力,一是要在提质扩面上再深化,系统总结“三项改革”经验做法,积极稳妥扩大政策覆盖面,深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的深层次逻辑与实践路径。二是要把技术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作为“三项改革”的深化方向之一。根据技术要素的独特性,按照“配置目标的市场化”,推动技术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市场”的模式路径,让技术要素成为市场主体策动和使用、配置的资源。同时,依托秦创原总平台,建设技术要素市场,塑造技术交易“主场”优势。三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通用性技术。通用技术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质量。只有关键核心技术被各行各业广泛运用,生产力才能得到显著跃升,才会催生出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创新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陕西路径

       发挥好政府的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者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是加快陕西实验室体系建设。推动分子医学转化中心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早日建成,积极创建国家工业母机创新中心,启动建设能源陕西实验室,探索释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溢出效应。完善以陕西实验室为核心、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联合实验室等为支撑的陕西实验室体系。支持在陕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在能源、信息、农业等领域谋划建设陕西实验室。二是打造更多市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总结推广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等经验,统筹在陕科研机构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学习借鉴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运行模式,大力引进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在陕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政府在人才、研发基础设施、创新风险分担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三是创新实验室经济。可以采用企业自建实验室、共享实验室、共建实验室和技术利用第三方实验室等多种形式。政府应明晰支持的产业方向,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等予以支持,鼓励各类资本注资。强化“公司制”实验室管理运作的科学化,形成各类主体长期合作机制。

       (三)深化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深度融合

       把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深度融合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指向。一是进一步明晰政策的有效方式和有效性边界,避免政策泛化。政府投入方式,以及政策分层设计等方面予以强化。二是进一步聚焦政策融合的着力点,劲往一处使。既从“转化”的视角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又从市场产业链出发,在产业发展中实现相得益彰。三是稳定政策融合的产业方向,持续培育。聚焦于“未来产业”的产业指向、政策支持均保持相对稳定。坚持“创造未来”思维、在“无中生有”中孵化培育未来产业。


       作者:张首魁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陕西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研究院院长、教授


    编辑:路露

郑重声明:本网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我们将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

版权所有: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陕ICP备07500574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西路119号邮政编码: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