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校声音 > 正文

试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

发布时间:2024-09-14 09:27:12     来源:当代陕西(2024年第15期) 分享到: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系统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核心标志、核心要素、形成规律以及实现路径等重要问题,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历史逻辑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是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历史逻辑作出的高度凝练。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会不断取代旧的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回顾近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从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机械力全面取代动物力,机器大生产推动生产效率极大提升到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的发明和使用、内燃机的大范围应用为标志,大规模集中的生产使社会生产力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再到第三次产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生物科技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信息技术革命推动形成了更先进的生产力。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以重大科技创新为起点,新的科学技术对传统生产工具进行改良,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导致生产力发生质变,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人类社会由此从农业社会递次步入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时代。

       

       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从工业化历史看,历次产业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二是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三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四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变革。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积累和成熟中。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与前三次产业革命不同的是,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大数据、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产生和应用为重要标志,以包括算力、算法、网络通信、脑机接口在内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以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为主要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多领域技术交叉融合、群体突破等特征。伴随群体性技术的整体性突破,势必推动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给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带来深刻影响,进而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最终形成新的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逻辑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是从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传承与创新而形成的理论逻辑作出的深刻总结。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一般认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也可以直接参与生产过程,成为直接的生产力,主要通过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方式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分析框架的同时又赋予其新的内涵,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从劳动者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拥有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战略型人才以及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劳动者,表现为由人口“数量增长”向人才“质量提升”转变,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从劳动资料看,由颠覆性技术突破带来的生产工具变革是生产力跃升的主要标志。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更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工具不断涌现,表现为由设备“机器化”向“数智化”转变,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动力源泉。从劳动对象看,数字资源、虚拟空间、生物基因、微观粒子等都成为人类劳动的对象,表现为由物质“有形化”向数据、算力“无形化”转变,极大地拓展了生产边界。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源头创新、跨界融合、多点突破的新趋势,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模式、创新要素的流通机制、技术研发的组织构架、创新主体的管理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广泛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工具,不断扩大新能源和新材料的使用范围。同时,通过对各种要素资源的优化整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实践逻辑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是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实践逻辑作出的具体概括。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在推动技术创新突破方面,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主力军的作用,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采用“揭榜”“赛马”等创新组织形式,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同时,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通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的创新链,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上下游对接合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要素优化组合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因此,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和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在培育新型劳动者方面,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素质,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作者:封娟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


   

郑重声明:本网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我们将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

版权所有: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陕ICP备07500574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西路119号邮政编码: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