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重大原则、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国家治理进行的完善和提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好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会促进形成新型生产关系,而主动完善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展新型生产关系,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必须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进行更高效率的配置,使劳动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自由有序流动,使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能够合理配置到各类劳动者手中,实现诸要素便捷流动、高效配置。一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拓展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实现路径,进一步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宏观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能够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二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提高政策引导与监管能力,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构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市场应用。三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主动参与世界先进生产力竞争与重构,支持我国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与国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善于利用国外的技术、资金、人才,积极布局合作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推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它指的是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与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服务于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对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推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和最大实际,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巩固好、发展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二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市场循环卡点和政策堵点,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和经济有序运行创造良好环境,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三要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便于把政府、市场和社会等诸方面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利于形成整体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只有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着社会经济形态不断向前发展,并由此带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人正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追求和创造便形成了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同人的发展及其价值理想的实现直接相关的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处理社会关系,而这就是社会治理。在国家存在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就是现实的社会共同体,社会治理也就表现为国家治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两个“相适应”基础上,提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继承和坚持、创新性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原理性理论、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社会发展状况与国家治理水平密切相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之相适应,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一要坚持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健康的社会发展有赖于有效的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成败。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激发有秩序的活力,构建有活力的秩序,才能真正使国家治理扎实到位,社会发展取得实效。二要着眼长远制度建设与解决突出问题相结合。国家治理的好坏,最根本的是靠制度建设。国家治理就是在回应和解决问题中推进的,通过对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积累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对一些可推广的成熟做法的提炼,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制度机制。三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集成。系统集成客观上要求顶层设计,只有加强顶层设计,才能使各项举措在治理成效上相得益彰。要使顶层设计落到实处,必须处理好与分层对接之间的关系,要通过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衔接,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具体制度的配套,注重各项工作的协调推进、相互配合,使制度的顶层设计精准落地,真正发挥制度效能。
事实证明,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完善国家治理,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为发展提供充满新的生机活力的体制制度保证。“三个更好相适应”既是衡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否实现的尺度,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内容新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三个更好相适应”,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和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作者:王挺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