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深化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我们要深挖红色资源的价值,凝聚红色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将红色基因融入教育全链条,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劲精神力量。
打造沉浸式实践场景,让红色教育从“静态学习”升级为“动态体验”。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在于“看得见”“能参与”,让人们在实地体验参与中感悟红色精神。一是利用好革命旧址、纪念馆等场所,通过场景再造、互动设计等方式让静态历史变为动态体验。例如延安革命纪念馆的“数字长征”系统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红军长征场景,观众佩戴VR设备即可参与虚拟重走长征路。这种科技化的红色教育模式,使红色资源“活”了起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案例。二是将红色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文化活动设计中,营造“时时有教育、处处有熏陶”的浸润式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滋养,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环境。例如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建设的“红色文化教育长廊”依次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延安十三年等多个主题教育板块,力求用红色文化滋润人心。三是整合区域红色资源,打造主题鲜明的研学线路,让红色教育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实践场域,实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有机结合,让人们在行走中感悟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近年来,铜川活化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结合青少年研学团队需求,让学生走出校园,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研学师生重温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历史,追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感怀先烈们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培育专业化师资队伍,让红色教育从“学有所教”发展为“学有优教”。教师是红色教育的“播种者”。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教学能力突出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是确保红色教育落地见效的核心保障。一是实施常态化专项培训,通过系统化培训筑牢教师育人根基。例如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立足延安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创新构建了“以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以红烛熔铸师魂”的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形成了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二是吸纳党史专家、革命后代、英模代表等加入师资队伍,通过不同视角、不同经历讲述红色故事,增强红色教育的感染力。近年来,铜川深挖照金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以创新“沉浸式”教育为抓手,让照金精神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三是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为中小学红色教育提供常态化教研指导,有效破解教师“教不深”“教不透”等难题。积极有效引导教师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成效,让学生在汲取红色营养中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让红色资源从“零散呈现”转变为“全景展示”。建立覆盖各学段、贯穿各学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一是将革命故事、红色诗词等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专业授课过程中,打造一批红色文化主题的课程思政“金课”,把“知识传授”与“精神引领”紧密融合。如医学专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红医精神,将“救死扶伤”的专业使命与奉献精神深度融合;文学类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毛泽东诗词,引导学生了解伟人生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外语类教师引导学生对红色经典进行翻译实践,用外语讲好红色故事。二是依托数字技术深度开发红色资源,实现红色资源的便捷化、高质量共享。陕西省文物局、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合作的陕西革命旧址云传播项目作为“互联网+革命文物”教育平台,利用“5G+VR”等先进技术,实现省内百余个革命旧址全景式展示,让观众足不出户便可“云”游革命旧址,感悟革命精神。该项目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制作的“红色故事微视频制播和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课程研发项目”入选2021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健全长效化保障机制,让红色教育从“精神感悟”深化为“血脉相传”。红色资源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考核激励等多方面保障,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一是将红色教育纳入政府发展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红色教育提供制度保障。近期,陕西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强调,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深入挖掘阐释红色文化时代价值,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着力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弘扬高地,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血脉生生不息。二是将红色教育纳入办学质量评估中,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推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真正把红色教育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要带头践行红色育人机制措施,让红色教育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加强红色育人制度建设,包括红色资源多维利用与开发、红色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开展、红色教育考核与评价等。如西安市通过开展红色经典诵读、红歌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践活动等校园活动,使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弘扬与践行红色精神。榆林学院赓续红色文化,厚植红色底蕴,聚力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大学文化,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三是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发挥优势,为红色教育注入活力,拓宽红色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单位开发“流动红色博物馆”。铜川搭建中小学校思政课教师与红色旧址讲解员交流平台,开创照金精神进校园思政课新思路,研发“守初心”等多个课件,进一步丰富红色课堂内容,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作者:王莎 李雁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