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践行全会精神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中青三班赴榆林实践教学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感悟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战略智慧与革命精神。近日,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三班全体学员赴榆林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神泉堡革命纪念馆、绥德革命纪念馆和高西沟生态示范基地,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学员们循着先辈足迹重温峥嵘岁月,在精神洗礼中笃定初心使命,在学思践悟中凝聚奋进力量。


杨家沟:窑洞智慧照亮复兴征程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米脂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内,毛泽东同志当年的伟大号召令学员们深受震撼。这里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也是老一辈革命家在转战陕北过程中居住最久、革命活动最集中的核心区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转折。学员们驻足于《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手稿前,凝视着先辈们用过的一件件革命文物,仿佛回到了那个运筹帷幄的峥嵘岁月。
研讨中,学员们一致认为,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党中央以八百人的“九支队”与十倍于己的敌人周旋,却能指挥全国解放战争走向胜利,正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战略智慧的生动实践。大家深刻地认识到,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将先辈们的战略定力、斗争精神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的实际能力,把窑洞里的智慧与策略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本领与方法。
神泉堡:为民初心厚植发展根基
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扭转乾坤”“运筹帷幄”“鱼水情深”“走向胜利”等系列革命历史文物与照片生动再现了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毛泽东同志在此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首次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为全国解放战争指明方向。
“神泉堡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人民至上’的初心。”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陕北群众用小米哺育革命、用担架支援前线,铸就了牢不可破的军民鱼水情。学员们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践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三秦百姓。
绥德:革命沃土锤炼党性担当
绥德是革命老区,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无数革命先辈为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绥德革命纪念馆系统梳理了陕北红军的发展历程及刘志丹、谢子长等先烈的英勇事迹,全面展现了绥德人民在各时期的重要贡献。
在纪念馆入党誓词墙前,全体学员举起右拳重温誓词,铿锵誓言在展厅回荡,这既是对先烈的缅怀,也是对初心使命的再宣誓。学员们一致表示,传承红色基因就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必须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不断推进政治生态和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西高沟村:以实干精神赋能高质量发展
米脂县高西沟村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高西沟精神。在“记忆高西沟”窑洞教学点,通过观看老照片、实物,聆听讲解,学员们深入了解到当地60余年如一日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探索出“三三制”造林、“三田制”耕作的生态模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学员们认为,高西沟精神是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是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理念的融合。学员们表示,一定要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切实将实干精神融入到工作实际,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
学员们一致表示,此次榆林实践教学是一次深刻的党性锤炼与思想升华。通过走访四座红色地标,对“转战陕北”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理解更加深刻,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践要求把握更加准确。作为新时代的中青年干部,将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日常工作的具体举措;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各个领域勇挑重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扎实的执行力,为收官“十四五”、奋进“十五五”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稿:杨昕 编辑:路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