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网站
首页 > 组织机构 > 研究生院 > 培养管理 > 正文

探寻历史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023级硕士研究生宝鸡研学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05 16:08:42 分享到:

2025年7月2日至3日,2023级硕士研究生在班主任田晓娟老师的带领下共赴宝鸡开展研学活动。两天的研学活动探访了横渠书院、六营民俗村、先秦陵园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等历史文化地标,通过沉浸式的参观学习,同学们触摸到了这片土地深处最坚韧的文明脉络与精神根脉。

横渠书院:关学精神的当代回响

踏入横渠书院,仿佛听见了张载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铿锵教诲在幽静的院落间低回。关学朴素的木质讲堂,无声传递着先贤心系苍生的担当与胸襟。那“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穿越千年,依然如春风般温润人心。同学们久久伫立,内心被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所充满——那份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如此真切地刻印在这片土地之上。

1_副本.jpg

六营民俗村:非遗活化中的青春创想

凤翔六营民俗村作为国家级非遗凤翔泥塑的发源地,这里汇聚了许多家手工作坊。走进村子,仿佛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泥塑世界。同学们参观了泥塑的制作过程,手艺人们从定型、手绘再到填色,每一步都十分严谨。这里的泥塑造型夸张大胆,色彩明艳生动,同学们都被精美有趣的泥塑造型深深吸引。

2_副本.jpg

先秦陵园博物馆:考古现场的历史对话

秦公一号大墓遗址是迄今发掘的最大先秦墓葬,出土了3000余件珍贵文物,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墓中出土的石磬也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根据其上“共桓是嗣”文字推测墓主人是秦景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仿佛进行了一场与历史的深刻对话。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解码“最早中国”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青铜重器令人屏息凝神。那些青铜器皿上神秘而庄重的纹饰,是祖先对天地神明的虔敬;鼎簋之间铭刻的古老文字,更是祖先筚路蓝缕、开创文明的铁证。凝视着这些凝聚着先贤智慧与心血的器物,原来华夏民族“天行健”的创造伟力与精进之心,早已在青铜的冷光中熠熠生辉。

3_副本.jpg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窑洞里的民族脊梁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的窑洞工厂令人肃然起敬。斑驳的厂房与锈迹斑斑的机器,无声地诉说着烽火岁月里民族工业西迁的艰辛与不屈。摸着跨越几十年历史的文物,听着讲解员讲述申新纱厂西迁的故事,同学们仿佛看见工人们在轰炸中坚持生产的场景。展柜里发黄的《工合》期刊和锈迹斑斑的工具,无声诉说着“实业救国”的壮举。

此次研学,同学们经历了一场从古至今的庄严巡礼。无论是横渠书院里那份“为生民立命”的宏愿,青铜器上闪耀的创造伟力,还是抗战遗址里熔铸的民族铁骨——它们如一条条永不枯竭的河流,从历史的深处奔涌而来,华夏文明从不曾断裂,它是一条由无数仁人志士的血脉与精神共同开凿的大河,穿越时空的崇山峻岭,始终浩荡向前,泽被万代。我们青年一代,唯有承接这精神的薪火才能让这条古老而年轻的大河继续向着光明与开阔的未来奔涌不息。

撰稿:2023级硕士 闫星辰 李沿东     摄影:2023级硕士 徐茜雅 闫星辰    编辑:李雅博

郑重声明:本网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我们将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

版权所有: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陕ICP备07500574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西路119号邮政编码:710061